跳过导航

卫生局联合市政署及社团深入社区向公众宣传 呼吁台风后加强清除积水和防蚊措施共同防范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

卫生局联同巿政署及澳门青洲坊众互助会向居民宣传加强清除积水及采取防蚊措施

鉴于近期广东佛山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粤澳人员往来频繁,疾病传入本澳风险增高,本澳于7月5日录得今年首例本地登革热病例和于7月18日录得本澳今年第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加上台风后户外容易出现积水,有利于传播此两种疾病的白纹伊蚊孳生,增加本澳社区蚊媒疾病传播的风险。为落实资源下沉,积极推动“健康社区”建设,卫生局联同巿政署及澳门青洲坊众互助会,今(21)日下午在本澳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住所(青洲大马路青怡大厦)区域内,联合进行宣传活动,以深入社区方式,向居民宣传加强清除积水及采取防蚊措施。同时,卫生局人员在附近区域加强社区孳生源巡查及清理,并进行防范性紧急灭蚊工作,积极防范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及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相同,两种疾病均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人传播。白纹伊蚊偏好于细小、清洁、静止的积水孳生,台风后室外容器容易产生大量积水,有利蚊虫孳生,居民应加强清除工作地点和家居的积水,杜绝蚊虫孳生。此外,截至7月19日,广东省佛山巿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873例,其中顺德区1,790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禅城区49例,主要集中在石湾镇街道、祖庙街道、张槎街道;南海区34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考虑各地人员往来频繁,卫生局呼吁居民不论是户外活动或外地旅游,即使是短程逗留,均需做好防蚊措施,降低自身受感染风险。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又称屈公病,临床表现、传播方式、预防控制方法等均与登革热类似。潜伏期为2至12天,通常3至8天,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2-3个月,以对症治疗为主。

卫生局将持续密切留意本澳及邻近地区相关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作出适切的防范措施;再次提醒医疗人员留意相关疑似病例,如有怀疑应及时作出申报和检测。另外,卫生局公共卫生化验所向本澳所有医疗机构提供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免费检测。

卫生局呼吁居民应加强注意防范并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

  1. 防止家居“孳生”蚊子,注意定期清除工作地点和家居周围环境的积水,杜绝蚊虫孳生。
  2. 防止蚊子“进入”室内,家中可使用纱窗、蚊帐或开冷气等措施,减少被蚊叮咬机会;
  3. 防止户外蚊子“叮咬”,在户外活动时宜穿浅色长袖衫裤,并在皮肤暴露地方或衣服使用驱蚊剂,防止被蚊叮咬。

如有疑问可致电卫生局传染病热线 28700800 或浏览传染病网页https://www.ssm.gov.mo/csr。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