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今(1)日接获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经调查确认与早前内地通报在新城A区工作人员关联,病例在本澳确诊,列为本澳第1例本地基孔肯雅热病例。
患者为34岁男性,本澳居民,居于黑沙环中街广福安花园第8座,工作地点为新城A区地盘。患者于7月27日出现咽痛,无发热或关节痛等不适,当日进行基孔肯雅热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患者症状持续并于8月1日出现双上肢及胸部皮疹,即到仁伯爵综合医院就医,经公共卫生化验所检测证实为基孔肯雅病毒阳性。患者病情稳定,在仁伯爵综合医院住院隔离治疗中。
根据患者旅游史、出现症状的时间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列为第1例本地基孔肯雅热病例,与早前内地通报在新城A区工作人员关联,属于同一感染源头。
患者工作地点是新城A区地盘,因应近日接获内地通报多名居住于珠海的该地盘工作人员在珠海确诊为基孔肯雅热病例,日前卫生局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及成立地盘联合防控小组,小组成员于本周联同A区各承建商,每天对区内地盘开展积水和孳生源巡查工作,重点视察涉事地盘及邻近地盘的防控工作执行情况,在现场提供灭蚊技术指导与反馈,确保各项防蚊灭蚊措施落实执行。而该地盘于7月30日已停工整顿,待覆查环境改善才可复工。
卫生局会派员到患者居所附近(黑沙环中街广福安花园一带)进行灭蚊工作,市政署则会在该区的市政设施如公园等进行化学灭蚊。同时,卫生局将加强区域内孳生源巡查,以减少和切断传播;亦会在患者居所附近设立摊位,向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呼吁清除家居积水、做好防蚊措施,以及安排出现疑似症状的人士抽血检查等。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又称屈公病,是一种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传播方式、预防控制方法等均与登革热类似。潜伏期为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严重关节痛,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肌肉痛、头痛、恶心、疲倦和皮疹等,多为轻症并持续数天。重症及死亡病例较少见,但关节痛可严重到影响个人活动并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对症治疗为主。
卫生局强调,基孔肯雅热是通过带病毒的白纹伊蚊叮咬人而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清除孳生源为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故此,呼吁居民注意加强清除积水,杜绝蚊虫孳生。此外,本澳亦已进入蚊媒传播疾病的风险季节,再次提醒居民不要掉以轻心,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
- 防止家居“孳生”蚊子,注意定期清除工作地点和家居周围环境的积水,杜绝蚊虫孳生。
- 防止蚊子“进入”室内,家中可使用纱窗、蚊帐或开冷气等措施,减少被蚊叮咬机会;
- 防止户外蚊子“叮咬”,在户外活动时宜穿浅色长袖衫裤,并在皮肤暴露地方或衣服使用驱蚊剂,防止被蚊叮咬。
居民如有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有关的居住地点或旅游史;医生应对怀疑基孔肯雅热病人及时作出检测和通报。卫生局公共卫生化验所可提供基孔肯雅热检测服务。若有疑问,可致电卫生局传染病热线28700800或浏览传染病网页https://www.ssm.gov.mo/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