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卫生局携手社团开展“健康社区—全城家家户户清积水” 防控双热社区联合行动 持续将防蚊讯息“配送到户”

小队深入社区进行防蚊宣导及积水清理指导

目前,基孔肯雅热及登革热(下称:双热)已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疫情,邻近地区亦持续通报病例,结合相关情况和人员流动频繁,本澳基孔肯雅热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加上近日天气炎热多雨,利于白纹伊蚊孳生,本澳近期已出现多宗输入及本地病例。据通报,10月11日再新增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感染病例,反映输入与本地传播风险正在上升。现时的病例仍属散发性,但不应轻视,必须持续强化防控措施。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防疫效能,发挥“健康社区”计划的协同作用,并协助居民辨识及清除常见蚊虫孳生源,卫生局于今(13)日与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妇女联合总会等社团合作,展开为期7天(10月13至19日)的“健康社区—全城家家户户清积水”防控双热社区联合行动。每日动员约130名来自卫生局及社团的人员,分组深入社区,逐户进行防蚊宣导及积水清理指导。首日行动重点针对关闸一带的本地病例区域,共派出24支小队,上门向居民讲解双热的症状、传播途径及关键防蚊措施,并在取得同意后,入户协助检查及清理积水,强化居民对孳生源的辨识与处理能力。

未来3天,宣导队伍将陆续前往青洲、筷子基和乐大马路、龙嵩正街至红窗门街、新马路以及塔石区等多个社区,持续推动社区防蚊健康教育,让防蚊知识“走进社区、走近居民、走入家家户户”,切实提升居民自我防护意识与实践能力。行动期间,卫生局人员会穿着印有局方标志的制服,社团成员则穿着各自团体服装,以便居民识别,若有疑问可要求工作人员出示证件以核实身份。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是由带有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而引起,本澳常见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此类蚊子在水中完成卵、幼虫、蛹三个发育阶段,约7天即可羽化成蚊。因此,如不及时清除积水,白纹伊蚊很快就能繁殖并扩散,增加病毒传播风险。相反,如果每星期至少清除积水一次,就可以消灭水中孳生的蚊子,防止病毒传播。即使是少量积水,也可能成为蚊子的孳生温床,为有效预防蚊媒疾病,卫生局呼吁市民采取以下措施:

  • 避免使用盆栽底盘;
  • 花瓶和水养植物,每周至少换水一次,彻底冲洗植物根部;
  • 如不能经常换水,花瓶口用海绵堵住,花盆内放置石卵并高于水面;
  • 紧盖储水容器,倒置或收妥未使用的储水容器;
  • 定期检查阳台、窗边、浴室等不易察觉的积水角落;
  • 如积水无法清除,应适当使用蚊砂等灭孑孓药物处理。

透过持续清理家中积水源头,可有效减少白纹伊蚊孳生,降低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传播的风险,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卫生局将持续加强社区宣导与巡查工作,与居民携手营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居民若有疑问,可致电卫生局传染病热线28700800或浏览传染病资讯网页https://www.ssm.gov.mo/csr及预防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专页https://www.ssm.gov.mo/apps1/DenguePrevention/ch.aspx。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