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明年施政报告优化民生制度体系 切实办好民生实事

行政长官岑浩辉在立法会发表2026年施政报告。

【新闻局】行政长官岑浩辉发表《2026年施政报告》

《2026年施政报告》提出,秉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准扶助、资源下沉”的原则,不断改善和优化民生,有效回应居民诉求,切实保障居民就业、养老、医疗及教育等方面的权益。明年将落实系列惠民措施,继续实施现金分享计划,推行多项税务优惠措施。

系列惠民措施具体包括:保障居民就业权益,把促进本地居民就业作为关乎大局稳定的重点工作来抓,方向是:只要本地居民能够做的、愿意做的,就优先聘用本地居民。政府将全面检讨并完善外地雇员审批制度,更好地动态调控外地雇员数量。依法加强打击非法工作的执法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通过“促进就业协调工作组”统筹协调跨部门资源,推动公共部门公共判给工程和服务优先聘用本地雇员。重点要求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等向本澳居民释放出更多工作岗位。完善劳动范畴法律法规。加强就业及培训工作,将“就业+培训”专项计划拓展至金融、建筑及公共事业领域。推动综合职业培训平台建设,首阶段引入公立高等院校及受资助团体,预计2026年提供500个培训课程。

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方面,持续完善双层式社保制度,持续发放社会保障给付及各种津贴,调升失业津贴、疾病津贴、结婚津贴及丧葬津贴。降低照顾者津贴申请门槛,调升照顾者津贴。向援助金受益家庭额外多发放一个月全额援助金。调升“三类弱势家庭特别补助”和“社会融和计划”的发放金额。推动无障碍环境立法的前期工作。

特区政府积极应对少子化问题,继续发放育儿津贴,优化医学辅助生殖补助计划,扩大孕妇的免费非侵入性胎儿染色体基因检测,由现时的35岁或以上扩大至所有年龄层的孕妇。加大对孕产妇的关怀和支援。优化托儿服务,预计增加约150个2岁以下幼儿托额。构建覆盖孕期至育儿的支援服务网络。

持续完善长者服务,实施“2026至2035年长者服务十年行动计划”,试点跨境养老服务,将与珠海、中山相关部门及合作机构持续沟通,启动内地院舍转介试点安排。促进福利跨境连通。进一步扩大覆盖内地的医疗保险津贴范围至广东全省及福建省,合资格居民每年津贴金额上限1,000澳门元。推进粤澳社保公共服务深度对接,计划修法消除社保权益壁垒。

施政报告提出,要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化仁伯爵综合医院与协和澳门医学中心的协作,建立与北京协和医院的线上远程会诊机制,提升本澳疑难重症的诊治水平,研究引入核医学治疗,在仁伯爵综合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加强卫生中心心理保健和治疗服务能力,社团的心理咨询门诊增至10,000个资助名额。

持续优化房屋政策。推进社会房屋建设。有序推进新城A区A5、A6、A10及A11地段社屋设计建造工程,预计2026年至2027年陆续竣工,合共提供4,088个单位。研究实施两房单位可分配予二人家团的可行性。优化经济房屋政策。为回应社会对经屋户型调整的需求,制订置换制度实施方案后送交立法会审议。持续推进新城A区经屋项目建设。

发展大众和竞技体育。延续全运会效益,举办各类大众体育活动。推进体育资源下沉,充分利用东区-2的B13地段、南湾湖C8地段及氹仔BT7地段的三幅临时用地规划新的体育设施,东区-2的B4地段公共房屋裙楼体育设施将于2026年完成和投入使用。支持竞技体育发展。

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完善教育体系,拓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推出澳门智慧教育平台,资助学校配备AI教室。优化教学软硬件,支持学校发展。支持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加强高校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工作。依托中医药产业园建立的技术平台,与内地知名高等院校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完善人才申请审批与续期服务,做好第三期人才引进工作。推出新一阶段“持续进修发展计划”。

特区政府重视做好青年工作,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工作,培养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优化青年就业配对、职前辅导活动。“澳门大专学生内地实习计划”名额增加至620个,完成实习的学生获一次性定额津贴5,000澳门元。增加“澳门青年专业发展计划”、本地实习计划等名额,让青年到本地和内地知名企业实习。

施政报告指出,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特区政府始终坚持以市民为中心,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施政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特区政府将坚持特区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优先,透过稳健、具预见性、前瞻性的施政,确保经济社会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但不会为了短期效应,只顾一时掌声,增加长期负担,甚至留下严重后遗症。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