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办数字素养国际会议暨高研院学术研讨会
澳门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今(19)日起一连两日举办“第一届数字素养国际会议暨第五届高研院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牛津大学、维也纳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超过50位专家学者齐聚澳大,围绕“塑造数字素养的未来:概念、评估与包容性”的主题,从法律、人文、社会、科技等多维视角,对数字素养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
开幕式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副局长丁少雄致辞表示,近年澳门高等院校深化数字化建设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各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增设不少与资讯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的学位课程,实现跨学科融合,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吸引澳门乃至周边地区优秀学生报读。他指出,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人才,关系着国家和澳门的竞争力,影响着驱动产业升级的新质生产力。
澳大校长宋永华表示,高研院的年度会议已发展成为汇聚全球学者的关键平台,不仅促进跨学科对话,也持续深化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是次会议主题紧扣社会核心议题,与会者透过探讨数字素养如何塑造个人与集体身份,以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共同推动一个更为包容、重视伦理、以人为本的数字未来愿景。
澳大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于兴中在会议引言时指出,现时大众对算法如何影响自身选择、数据如何被收集,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如何影响日常生活,仍缺乏足够认知。他强调,若要真正实现网络治理、人工智能治理、数据治理与数位安全的目标,必须先赋予个人理解并参与这些系统的能力。是次会议将作为数字素养研究的基石,纠正当前大众对数字素养的严重忽视,从而将数位时代转变为全民赋能的时代。
研讨会设有三场主题演讲、六场专题讨论及两场圆桌会议,涵盖多个当前关键议题,包括数字素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数字素养与教育、面向弱势群体的数字素养、性别及家庭与数字技术、数据登记与应用等。其中,两场圆桌会议以“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运用”为主题,超过20位的资深教育工作者,就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分享真知灼见。
今届研讨会延续过往成果,再度汇聚多个领域的专家与年轻学者,为公众、教育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搭建交流平台,从理论探讨到实务评估,推动跨界合作,探索面向永续、公平与共融未来的务实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