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用土地资源、增加社屋供应、完善社区设施,特区政府将重建两座5层高、楼龄达44年历史的长者社屋大厦──罗必信夫人大厦及嘉翠丽大厦A座,重建后,长者社屋单位将较现时增加超过3倍,由现时140个增至578个,并增建三层地库停车场,纾缓台山区的泊车需求。现有129个长者租户将於下月(6月)起分阶段进行调迁,整个调迁工作预计8月完成。 房屋局、土地工务运输局、建设发展办公室及民政总署今天(29日)举行联合记者会,由房屋局局长谭光民、公共房屋事务厅厅长郑锡林、土地工务运输局城市规划厅厅长刘榕、建设发展办公室马文俊建筑师及民政总署卫生监督部部长吴秀虹介绍重建项目设计。 改善长者的居住环境 政府正全力向2012年分阶段落成19,000个公屋单位的目标推进,并寻求各种可行方案加快公共房屋的兴建进度,包括优先重建部份楼龄长,土地利用效率较差的社屋大厦,其中,罗必信夫人大厦及嘉翠丽大厦A座,继筷子基平民大厦之后,纳入社屋重建项目。 上世纪60年代兴建的罗必信夫人大厦及嘉翠丽大厦A座,楼高5层,合共140个单位。经济薄弱之独居长者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两座大厦於1995年底增加设施改为长者社屋大厦。目前,有119个家团,共129位长者及残疾人士居住,大部份为65岁或以上独居长者。两座大厦早於40多年前落成,单位设施陈旧,且最初兴建时并非专门用作长者居住用途,单位内客厅与洗手间之间设有数级楼梯,为长者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政府为关顾长者的居住环境及素质,决定重建两座长者社屋大厦,以回应长者对居住环境的诉求,并充分善用土地资源,增加长者社屋供应,增设有无障碍设施照顾长者的出入所需。 578个长者社屋单位 为更充份地利用土地资源,协助更多老弱无依的长者解决住屋困难,重建后,长者社屋大楼占地约3700平方米,高35层,由裙楼及塔楼组成,提供约578个长者社屋单位,对比现时的140个单位,增加超过3倍,此外,地下三层地库的公共停车场,提供约200个私家车及电单车泊位,裙楼则设有街市、长者日间中心、复康中心,休憩平台,社区及康体设施等,3至34楼为住宅单位,提供578个长者社屋单位,包括268开放式单位(T0)及310一房一厅(T1)单位,并设有6部升降机,方便长者出入。 调迁预计8月完成 为了更关心长者的调迁需要,让长者了解调迁过程及相关安排,以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安排搬迁事宜,多位房屋局主管於4月中旬分别到访两幢长者社屋,向长者讲解延续现有社区脉络及人脉的调迁安排,再於4月22日及5月14日安排长者及日间中心人员参观即将迁入的长者大楼──筷子基长者社屋快富楼及青洲长者社屋青松楼。 现有129个长者租户将於下月(6月)起分阶段开展调迁工作,为公平起见,将因应长者意愿进行公开抽签确定拣楼排序名单,预计7月按序协助长者拣选单位、覆核家团资料、准备及签署租赁合同、安排租户领取单位锁匙,考虑长者将遇到的搬迁困难,将安排工作人员协助搬迁,方便长者顺利迁往新居,整个调迁工作预计於8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