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工务运输局近年积极优化审批则及楼宇验收的效率,加大工作的透明度及推出简便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为进一步让建筑工程业界清晰审批流程,减少出现「弹则」等导致审批工作延误的情况,局方今日(18日)举行业界座谈会,与多个建筑团体近百三名业内人士作交流,以便业界进一步掌握相关资讯。 针对建筑及工程业界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局方将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更恒常、更频密的沟通机制,务求以更简单直接的方式保持沟通,加强互动,积极回应业界诉求,优化局方工作质素。不少出席者对此均表认同。 每季定期开会积极回应业界诉求
主持座谈会的局长贾利安及副局长陈宝霞表示,局方希望透过今日的交流活动,就业界申请审批建筑图则、动工准照及使用准照等可能导致延误核准日期的各种状况进行梳理,以便业界掌握后提早改善,有助加快审批时间。 局方一直以来都有机制与业界保持沟通,但为了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业界彼此间的互动交流,在过去的基础上,局方自今年开始建立与业界恒常沟通的机制,未来局方将於每一季度举办一次交流会,提供一个更广泛、更频密的沟通渠道。 推"指引"等措施减申请文件错漏
座谈会上,首先由局方代表以简报形式介绍近年政府就优化私人工程审批,所推出的多项便民及透明化措施,包括申请表格化、非建筑类工程三合一申请、手机短讯通知、网上查阅申请进度及推出指引等。其中,由2009年起至今,共推出了十七个申请表格,有助业界清晰地进行各项申请,亦推出了十个涉及私人工程的指引,例如《建筑、扩建工程计划审批准则及行政程序指引》及《有关楼宇高度及地段可建造性之规范》等,有助业界按部就班依据工程的各个阶段作出准备及申请,预先检查,达到一次过核准目的。局方有关工作都是站於业界立场,透过行政程序的透明化,减少业界出现错漏及减少图则修改次数,总体提高效率。 配合上述优化措施,土地工务运输局自2008年6月实施流程优化工作以来,审批速度由初期的大幅缩短,到目前已渐趋隐定,审批日期平均低於法定天数。以近三年的建筑类工程计划的平均处理天数为例,2009年是95天、2010年是99天、2011年是96天,平均处理天数均少於法定的105天。 逐一梳理缺漏便业界掌握完善
导致审批延误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一些重要文件的缺失或有误,例如物权证明文件、责任声明书及图则出现相当部分的前后矛盾或技术缺陷等(这方面在有关优化工作推出后已显着减少);而违反街道准线图所订定的条件、《防火安全规章》、《都市建筑总章程》、土地批给合同的条规或其他部门的意见等则是在建筑计划经常出现的不获核准因素。此外,代表尚就涉及土木及机电等各方面可能出现未有条件获得核准的典型情况作出介绍。 在竣工检验(收则)方面,亦存在一些影响处理申请的事项,例如竣工图则与局方核准图则不相符等。由於收则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局方亦牵头成立一个收则后的沟通平台,於检验后约半个月,召集工程所有人、指导工程技术员及承建商与验楼委员会成员到土地工务运输局举行联合跟进会议,透过会议缩短发出楼宇使用准照的时间。 业界认同机制助加深双方了解
出席者踊跃提问及发表意见,普遍认同这种沟通方式的效用,认为透过定期会议有助加强了解,减少误解,让政府与业界双方把遇到的问题带出,互动讨论,解决疑难。业内人士看到政府提升效率的决心,也看到一系列优化措施推出后,达到一定效果,例如推出申请服务表格化和十多个不同类别之建筑项目的入则指引,可让业界更清楚各个步骤,漏交文件的机会少了,增加了一次成功申请的机会。他们希望局方继续完善相关工作,例如可考虑根据审批项目的规模,进行分类分流审理等。 出席活动的局方代表尚有城市规划厅厅长刘榕、土地管理厅厅长罗晓靖、城市建设厅厅长陈荣喜、准照处处长区炳坚及监察处处长梁俊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