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卢家大屋展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梳篦与留青竹刻工艺赏心悦目


常州梳篦与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最悠久的手工艺品,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卢家大屋即日起邀请常州梳篦工艺家戚正康及留青竹刻工艺家邵风丰现场展演,展期至11月15日,欢迎市民前往欣赏及参与於周末举行的工作坊。 篦箕与木梳原是极为普遍的梳发除垢工具,早於1500多年前,常州便开始从事梳篦制作生产,至明淸达至高峰,赢得“常州梳篦甲天下”和“宫梳名篦”之盛誉。梳篦工艺家戚正康介绍,篦箕的原材料主要是毛竹、牛骨、生漆等,从取材至成品便需73道工序,极为繁复,篦梁上还以字画装饰,十分讲究。常州木梳以优质名贵树材为主,如黄杨、檀香、楠木等,经 28 道工序制成,配合精美的彩绘或烙烫图案,享誉海内外。时至今日,常州梳篦已从传统式样逐步发展至绘有民间传说、动物花卉、戏剧脸谱,甚至受小朋友喜爱的卡通等 700 多种不同款式。 戚正康2008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梳篦作品多次在国内重要的工艺美术品中获奖,当中作品更被选为上海申办世博会的专用礼品。是次来澳带来包括彩绘作品“京剧脸谱”、烙烫“四大才女”及多款造型精美的梳篦作品,实用与观赏性并存。 常州留青竹刻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留青竹刻工艺的盛地,人才辈出。 工艺家邵风丰介绍时指出,留青竹刻是竹刻工艺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往往被误为是贴上去的图纹样式。事实上,所谓“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而成的竹刻艺术品,过程中需巧施全留、多留、少留、不留的功夫,使作品展示层次、明暗、浓淡、透出较强的立体感,以表现自然万物的神韵。由於采用之毛竹一般为冬至所收割的,密度高而硬度大,极考验工艺家的刀法。 来澳工艺家邵风丰师从中国留青竹刻泰斗白士风,获得多个全国、省工艺美术奖项,邵风丰用刀如笔,将山水、花鸟、树石或人物等以深厚的刀法细腻呈现,现场展示的屏风、扇骨、臂搁等作品高雅淸新, 赏心悦目。 卢家大屋民间工艺展演活动逢周二至周日,以及10月26日重阳节及11月2日澳门公众假期均有工艺家驻场与现场观众交流心得,逢周末由工艺家主持的多场工作坊欢迎市民报名参与(11月14、15日除外),费用澳门币20元正。详情查询,可致电文化局8399 6699 或浏览www.icm.gov.mo了解民间工艺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