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卫生局与社工局共同呼吁慎防低温症


根据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预测天气将持续严寒,最低气温约摄氏七度,预计最快至周日气温才开始回暖。为此,卫生局与社会工作局共同呼吁市民须预防低温症,注意御寒保暖,并特别呼吁长者和慢性病患者,以及负责照护长者和慢性病患者的人士和机构,应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照护措施,保障长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
最近一周,仁伯爵综合医院每天录得零至三个低温症个案,并没有超出平常的水平。 澳门地处亚热带,长年温暖,但冬季期间有时会受寒潮侵袭而出现气温急剧下降或寒冷、严寒天气持续情况。研究显示,具有上述特徵的地区,与经常性寒冷或严寒的地区比较,冬季额外死亡和低温症的情况可能会更为显着和严重。 低温症一般是指人体中心温度(用肛探或耳探测定)低於摄氏35℃(华氏95℉)的情况,通常因无穿着适当保暖衣物而长时间暴露於寒冷气温而致;易发於11月至3月期间、气候较温和但经历气温急降的地区;常见於六十五岁或以上、男性、贫困、独居、露宿人士。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慢性疾病、创伤、感染、使用酒精或某些药物、物质滥用、湿水等。低温症可导致中枢神经抑制、心律失常、肾衰竭等并发症而危及病者生命,病死率较高。
冬季额外死亡是指在冬季期间人口一般死亡率高於非冬季期间的现象。研究显示,在气候较温和但经历气温急降的地区,冬季额外死亡的现象较显着。九成以上额外死亡发生於六十五岁或以上人士,最常见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占一半以上)和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感染,约占三分之一);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等的死亡率在冬季也有所升高。
针对低温症和冬季额外死亡的原因,长者、慢性病患者及其照护者和机构,应采取下列预防和照护措施措施:
1) 适当添衣
宜穿足够的御寒衣物,质料以乾爽、轻便、舒适、透气和保暖性能好为佳;不要穿得过份臃肿和紧身的衣物,以免妨碍血液循环和影响行动;若长者有失禁的情况,宜勤於更换已湿的尿片及裤子;应确保头、颈、手和脚部都温暖。
2) 家居保暖
保持家居环境温暖及空气流通,留意门窗及墙壁是否有破损,以致寒风从空隙中吹入屋内;使用电暖炉必须确保室内空气流通。电暖炉应远离门口、通道、或易燃物品;对热力感觉减退的人士,如糖尿病及脊髓病患者,不宜使用暖水袋及暖身器。
3) 御寒饮食
多饮用及进食热量较高和容易消化的热饮品和热的食物,如热奶、热汤、粥、粉、面、饭等;每天要摄取足够的水份;注意均衡营养,避免高脂肪及高胆固醇的食物;避免酗酒。
4) 适当活动
尽量留在室内或有阳光的地方。如必须外出,要适当地穿着保暖御寒的衣物;避免长时间置身於寒冷的环境或寒风中;维持适量的运动。
5) 保健防疾
定期作健康检查及依时覆诊;按时服用药物;按照卫生局的指引适时接种流感疫苗;密切监察病情,发现身体不适应迅速就医,并按照卫生局的指引适时接种流感疫苗。当遇紧急情况时,应透过社会支援服务系统和设施及早求助。
6) 留意天气
密切留意天气转变,尤其当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时,更应提高警惕,以防因严寒而引致体温过低。地球物理暨气象局设24小时查询天气服务(电话号码1311)。
7) 关怀增暖
家人及亲友应关怀和协助身边长者,鼓励及提醒长者作出恰当的御寒措施:若认识独居或患病的长者,请经常致电或探访问候,多加关怀,让长者感受到温暖。
若市民发现长者患上低温症,或出现体温持续下降、肌肉僵硬,心跳减慢、神智昏乱、甚至出现昏迷等症状,应尽快将患者送院治理,并可致电:999(报警热线)或28572222(消防局)求助,报警时谨记说明患者当时的情况(低温症)、年龄、性别、徵状(清醒、意识混乱、昏迷)、地址,以便救护车尽快前往及有关医护单位作出适当的准备。此外,社会工作局设於青洲收容所街的避寒中心将持续对外开放,直至天气回暖。中心内备有棉被、饮品及杯面供避寒人士使用。当最低温在摄氏十度或以下,中心会全日开放。若日间气温稍为回升,则由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暂停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