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2010MIECF:港粤专家介绍堆填区气体发电及污水处理


「2010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在第二天举行多个论坛,其中在上午的「清洁科技及循环经济论坛」中,多名政商界讲者和学者先后就议题发表演讲,并介绍了现正运行且效果显着的污染物处理项目,跟来自不同地方的与会者分享成果,共同为减排而努力。 首节论坛的个案为香港政府收集固体废物堆填区所释放出的温室气体甲烷,再输出到燃气公司。据讲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署理高级环境保护主任潘志卫介绍,废物堆填在无氧生物化解的过程中产生大量堆填区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及二氧化碳,两者均属温室气体,而后者的储热量又比同等二氧化碳高出二十倍,意味堆填区亦是排放温室气体的源头之一。 堆填区的甲烷可燃烧发电,以支持堆填区的日常运作电力需要,不过堆填区产生大量甲烷,供应量远超日常运作所需,而且为了环境管理和安全理由,剩馀的堆填区气体必须以高温燃烧成对环境破坏较小的二氧化碳,最终有近6成有用的甲烷白白燃烧。 为解决此问题,香港环保署批准新界东北堆填区承办商与煤气公司合作,自2007年起,将堆填区气体输出予煤气公司,作为生产煤气的替代热能,藉此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这计划令煤气生产过程每年减少使用43,000吨石脑油,即每年减少排放高达 135,000吨二氧化碳,相等於3100万棵树十年内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除香港外,广东省亦为减少污染物而下功夫。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区岳洲,在论坛上介绍了以旧有设计之上改善的「A/A/O 微孔曝气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强调如何优化现有技术,在处理污染物同时又可达至节能效果。 有关技术是基於现今全球各国广泛利用的曝气污水处理技术,再优化其细节。旧有技术虽然效能稳定,但却有「高耗能」及「无法除磷化氮」等问题。当局多方位改善旧有设计,重点包括以微孔技术扩大曝气面积,以及在水底放置水流推动部件,从而更有效地使用能源,并作空间分区,设置曝气区及缺氧区,令污水中的磷氮物能被化解。有关技术获得不少国家级奖项,而现时已有60多座经改善后的A/A/O 微孔曝气污水处理厂营运。他们亦继续在不同的范畴上优势设计,进一步提升节能效果,以及更方便地进行维修。 与会者对上述两个个案分享甚感兴趣,台下听众亦在发问环节对讲者就个案提问,包括就香港的堆填区气体项目中,有人就堆填区气体及污水泄漏问题作出跟进。潘志卫解释,他们一直有在堆填区外围作出紧密监察,至今都没有发现有任何超标问题出现。 他在会后亦表示,他参考过会上其他讲者的发言后,认为香港亦应由堆填处理垃圾转营至焚化,因为堆填区始终有用完的一天,之后便要再找寻合适的土地,而香港环境特别,地少人多,他也有参考过其他国家的数据,比较香港处理垃圾方法的步伐。 公布日期:2010年4月9日 来源:2010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