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近年城市发展急速,唤起了人们对"集体记忆"的重视,而文化的传播及传承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澳门基金会正在筹划"澳门记忆"(Macau Memory)大型项目,旨在通过构建庞大的可检索网络系统,将澳门珍贵资料、生活场景、建筑、风土人情等史料,科学有序地储存和累积,成为历史的载体。由於"澳门记忆"是一项大型的文化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及支持。因此,澳门基金会於本月22日下午在教科文中心举办了"澳门记忆"项目工作会议,邀请本澳的教育、历史学、文创业、影视、语言学、收藏家、文物关注、书画、资讯科技、文献及图书馆、动漫等相关界别的机构及社团领袖与会讨论。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在会议中就"澳门记忆"项目的开展提出几点思路。他表示"澳门记忆"是一项全面挖掘和整合澳门历史资源的庞大文化工程,具有时代意义,经数年来的深入研究,现正着手启动工作。而最重要的契机是得到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支持,澳门基金会於2012年底与该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并借用其"中国记忆"的软件平台开发"澳门记忆"数据库,为有关项目的展开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由於"澳门记忆"涵盖的领域广泛,项目的启动需要凝聚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参与,而过去本澳的民间社团和政府机构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将来他也期望"澳门记忆"能继续得到社团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包括社团在规划年度活动时,可考虑按照"澳门记忆"的框架构思相关的活动计划,如照片的徵集、口述历史计划、影视资料的整理、名人书画的收集等,具体内容可与澳门基金会研商合作,基金会将对有关计划给予全力的支持,冀使"澳门记忆"成为全民参与的长期项目,以及与大众沟通的互动平台。
其后,澳门基金会研究所杨开荆博士向与会者介绍各地记忆工程的运作模式,以及"澳门记忆"项目的具体计划,包括初步的内容框架与组织结构,如纵横的历史记忆、文献史料、风景名胜、历史古迹、博彩娱乐、名人专题、传统习俗、老照片、收藏品,以及技术平台及项目开展的具体方案等。有关项目将通过设立各种专题,如"澳门人的澳门记忆"、"老店铺记忆"、"校园记忆"、"工厂记忆"、"街道记忆"等,让市民分享集体回忆,也藉此提升澳门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各与会者就项目的内容及开展方式纷纷发表意见,会议讨论气氛热烈,与会者认为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邀请各界别的团体、专家组成专业团队,以重点打造专题为起步点,透过加强宣传及利用各种崭新的网上平台以吸引大众参与。
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澳门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李晓山、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戴龙基、培道中学校长李宝田,以及各社团代表包括程祥徽、李观鼎、林发钦、邓景滨、郑国强、陈树荣、郭敬文、沈振辉、陈雨润、陆曦、蔡佩玲、黎胜鍈、邵燕梁、黄志荣、姚鸿光、陈志威、陈鹏之、徐明达、黄锡钧、黄天俊、范耀科、施援程等约40位人士。当中不少与会者已就各自社团及单位可承担的工作提出了初步的意向,稍后将与澳门基金会进一步研商具体合作的内容和细则。
"澳门记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及其在澳门推动的研学计划(MoW Studies)理念一致,通过各种方式极力保存人类记忆,并藉此培养青年人参与本土文化保育工作。另外,此平台的建立,将成为澳门人集体回忆的载体,从而提升本地的人文素质和文化认同感。澳门基金会将陆续邀请各界参与讨论,务求集思广益,更好地开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