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卫生局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登革热


东南亚多国的疫情比往年严重,而邻近的广东省中山市已出现疫情,病例超过60例。卫生局将持续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在澳门出现及传播。 1. 加强卫生黑点的巡查,加快社区卫生黑点的处理。对严重的地方,将取消预先通知占有人的程序,直接安排相关部门清理。为降低病媒蚊密度,卫生局已聘请临时工人,增加对蚊患区域化学灭蚊的频率至现时的2倍;
2.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登革热诊治能力,卫生局将每月1次,向全澳医务人员发放短讯,提醒医务人员留意登革热病人。同时,卫生局将在近期举办讲座,加强医务人员对登革热表现的认识,及早诊断,及早发现疫情,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3. 卫生局会密切留意邻近地区的疫情,及时通报,并及时对怀疑病例进行调查及病人居住活动地点进行化学灭蚊; 4. 卫生局将根据既定的应变计划,作出充分准备。一旦出现疫情,会采取联合行动,迅速控制疫情;
5. 持续组织和推动各种宣传活动,并通过电视,电台和报纸广告,以及海报、单张和横额等,推动社区组织和全体市民积极参与防控登革热,使市民自觉清除家居内外的积水孳生源,并注意个人保护,怀疑感染的病人及早就诊,有关活动详情稍后公布;
6. 在机场、码头和陆路口岸张贴海报,放置宣传单张,以及向在登革热流行地区的旅行的市民发送宣传短讯等,减少外游市民感染风险,并提醒他们在感染后及时就诊。 卫生局强调,化学灭蚊等措施的药物对人畜无害,请市民不必担心。另外,由於小型容器的积水是最适合白纹伊蚊的孳生源,全体居民的共同参与是登革热防控成功的关键。卫生局再次呼吁市民,注意家居和场所内外的小型积水,特别是花瓶、花盆底等器皿内的积水。 卫生局亦呼吁市民,前往登革热流行的地区时,应在有防蚊设施的地方住宿,外出时应着浅色长袖衫裤,并在皮肤外露处擦上防蚊剂。在本澳,如居住或活动地方多蚊,亦应采取各项防蚊措施,如安装纱窗,使用蚊香及外出时应着浅色长袖衫裤,并在皮肤外露处擦上防蚊剂。白纹伊蚊喜在清晨及傍晚活动,因此在这段时间到多蚊的地方活动时应特别留意。 登革热是以人为传染源、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疾病。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到14天内发病。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以及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等,部分病人还会出现皮疹等症状。卫生局呼吁市民,如出现类似的症状,特别是由登革热流行的地区回澳后,应及时就医,并将自己的旅行史告知医生;而医务人员如怀疑病人患上登革热,即使已经痊愈,亦应安排病人抽血检测或将病人转往可进行抽血检测登革热的医疗机构。大部分登革热病人可自行痊愈,但少数病人可能出现严重的出血或休克等并发症,故不应轻视,但也不必过份恐慌。再次感染不同型的病毒,可能稍微增加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徵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