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轻轨北段系列介绍:轻轨为解决交通问题重要一步


本澳的陆路交通现时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机动车辆数目突破23万,车辆增加正加剧交通挤塞的情况;另一方面,市民对公交服务的需求亦持续增长,巴士的搭乘人次由2011年每日约37万人次增加至目前近50万人次,繁忙时段巴士承载量已接近饱和,居民普遍面临搭车难的问题。而在人口密集的澳门半岛东北区,现时所面对的情况就更为严峻。 东北居民跨区出行多塞车、搭车难待解决 东北区为高密度住宅区,据2011人口普查的资料,该区人口超过14万,约占本澳人口的四分之一。东北区约9万的就业人口当中,超过一半从事博彩及酒店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不少人每天需前往南湾、新口岸或路氹城等地上班,大量的跨区出行令东北区多条主干道在繁忙时段出现常态化的交通挤塞情况。 而在机动车辆方面,超过65%的东北区住户并无机动车辆或仅有一辆电单车,这些"无车一族"与每日由关闸入境上班的人士,在跨区通勤上同样依赖公交,搭车难已成为不少东北区居民每日必须面对的问题。而随着区内人口的持续增长,加上粤澳新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基建项目的落成,预料区内交通压力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未来路氹多个大型旅游娱乐项目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亦会大幅提升跨区出行需求,为道路交通以及公交服务带来进一步的挑战。 不同方案,不同公交分担率 轻轨澳门半岛线北段,为连接本澳东北区的重要路段,日后除可有效分担每日由关闸入境的人流在公交出行的需求外,亦将成为东北区居民跨区出行的重要途径。现时北段的三个不同走线方案当中,站点位置各有不同,日后服务覆盖人口亦将有所不同,对未来东北区的交通情况亦会带来不同的改变。 透过交通分析模型,可以预测到2021/2022年间,东北区在繁忙时段每小时将有近3万人次以机动车辆前往其他区份,当中,大约有6成需要采用公交(轻轨和巴士)。那麽,当中有多少人会选用轻轨呢? 根据政府委托学术机构就本澳居民步行特性所开展的研究显示,大部份居民会以步行方式前往轻轨站,而可以接受的最长步行时间约为7分钟,研究亦显示,步行时间愈短、愈容易到达车站,愈多居民使用轻轨,愈能发挥轻轨的效能。 现时北段的三个不同走线方案,站点位置各有不同,覆盖率亦有所不同,由东北区住宅中心群前往各走线车站需步行2分钟至14分钟不等;三个方案在公交需求方面的分担率介乎21%至36%不等。而因轻轨分担出行需求,繁忙时段的路面交通,每小时预计最多可减少约2,000架次私家车以及140架次巴士。 愈多人搭乘轻轨愈可改善整体交通情况 面对愈益严峻的交通问题,政府订定"公交优先"的发展策略,透过建设轻轨系统作为主干,结合巴士、的士和步行系统整合成相辅相成、无缝连结的公交网络,吸引更多居民使用公交出行,从而达至改善整体出行环境的目的。 当中,轻轨具有独立路权,运营既不影响路面交通、亦不受路面交通影响,可为居民提供便捷准时的公交服务。日后搭乘轻轨由黑沙环到南湾,在繁忙时间候车连搭乘仅需约15分钟,到妈阁亦只需约18分钟,相对於现时搭乘巴士,等候加上行车平均需时约30至50分钟,可大幅节省出行时间;且准时可靠的服务亦会令居民对出行时间更有把握。 而在整体交通效益方面,轻轨愈能分担公交出行需要,则其他公交服务优化及整合的空间愈大,愈能纾缓道路挤塞的情况,令行车顺畅度得以提升,亦能同时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长远而言更有利吸引市民放弃或减少驾驶私人车辆出行,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倘若乘搭轻轨的比例较低,则可能需要透过增加大量的巴士班次,以及居民继续使用私人车辆,方可满足出行需求,对道路交通的改善亦相对有限。 轻轨系统将作为本澳未来陆路交通运输的主干,其路线选择攸关未来整体交通情况的改善。吸引更多居民搭乘,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作合理分工,减少私人车辆使用是轻轨所肩负的重要任务。而轻轨充分发挥其效能,各项与轻轨相辅相乘的设施及政策亦可进一步落实,对居民的出行以至日常生活将会带来更多更正面的影响。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