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完善望厦社区的交通配套,加大社会房屋供应,特区政府将启动「望厦平民新邨」重建计划,兴建集公共巴士转乘站、公众停车场、绿化休憩设施及不少於750个单位的社屋大楼,藉此优化社区的居住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素。 落实增加公共房屋之供应量是特区政府在跟进公共房屋工作上的努力方向。为实现有关承诺,特区政府正从多方面作出努力,包括寻求各种可行方案,加快兴建公共房屋,以期有序地推进於2012年底分阶段兴建、落成19,000个公屋单位。 位於慕拉士大马路、俾利喇街及黑沙环斜路之望厦平民新邨,始建於上世纪八十年代,提供650个社屋单位。目前,建筑物已出现老化现象,部份单位内出现渗漏水、石屎剥落等问题,需要定期进行维修保养,为此,政府决定将望厦平民新邨纳入重建规划,以期善用土地资源,增建更多社屋单位及社区设施,以协助弱势社群解决居住困难。 增设巴士转乘站、公共停车场 重建后的望厦社屋,楼高37层,由裙楼及两座塔楼组成,共提供不少於750个社屋单位。新建的社屋大楼的占地总面积约7,400平方米,设有公共巴士转乘站,社会设施,绿化休憩设施及公共停车场。为回应未来社区人口的增加,新建的望厦社屋地面层将设有公共巴士转乘站,提升区内交通疏导能力,满足居民未来的出行需要;地下三层将设为公共停车场,提供不少於500个车位,纾缓区内的泊车需求,此外,1至3楼将为社会设施,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援服务,4楼则为绿化休憩设施。 拣楼排序 公开抽签 现时,望厦平民新邨共有551个社屋家团,合共1,648人居住,其中约有154户为65岁或以上长者,部份为独居长者。为了让租户更清楚调迁过程及相关安排,房屋局於6月中举办调迁说明会,并向所有租户发出家团资料及调迁意愿申报表。为公平起见,将由房屋局邀请的代表公开抽签,制定望厦平民新邨租户拣楼排序名单,65岁或以上的长者家团、残障人士及精神病患者家团可获优先,其后按排序名单序号约见租户拣选单位。 以原区安置为主 望厦平民新邨租户主要调迁地点为提供588个单位的「望厦社屋第一期」,预计9月起分阶段搬迁。现居住於望厦平民新邨的1至2人家团共230个,而新建的望厦社屋第一期将提供308个一房一厅单位,故有足够的单位让望厦平民新邨内的独居长者或长者夫妇原区安置;惟因原区三房一厅的单位稍为不足,故部份家团需要选择其他区域的新建社屋,如筷子基社屋或青洲社屋。 考虑到部份租户在搬迁上的困难,房屋局将与社团协调组织义工予以协助;倘为老弱无依者及有特别困难的租户,可向房屋局提出,一般租户须自行搬迁。 房屋局、土地工务运输局、建设发展办公室及体育发展局今天(2日)举行联合记者会,由房屋局局长谭光民、土地工务运输局城市规划厅厅长刘榕、体育发展局设施管理厅厅长刘楚远、房屋局房屋监管处处长伍禄梅及建设发展办公室马文俊建筑师介绍重建项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