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口网站

新闻

显示模式: 网格 列表

六名新任法官将於明日就职

经推荐法官的独立委员会推荐,行政长官於2009年11月9日在第45期《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第一组颁布第58/2009号行政命令,任命第一审法院合议庭主席冯文庄法官和初级法院及行政法院院长谭晓华法官以确定委任方式出任中级法院法官,任命行政法院何伟宁法官、初级法院唐晓峰法官、梁祝丽法官和萧伟志法官以确定委任方式出任第一审法院合议庭主席。同时,亦颁布第59/2009号行政命令,任命何伟宁法官出任初级法院及行政法院院长,任期三年,可以续任。 2009年11 月17日下午4时,上述六名新任法官将在终审及中级法院大楼宣誓就职。届时,终审法院院长岑浩辉将主持就职典礼及进行监誓,行政长官和推荐法官的独立委员会主席亦将应邀出席就职典礼。


关闸广场东侧临时行人天桥有助完善过路设施

随着关闸边检大楼扩建工程和每日可处理出入境旅客将会由现时的三十万人次增加至五十万人次,为了进一步完善关闸广场一带的行人过路设施,实施人车分流,改善人车争路情况,保障行人和行车安全,土地工务运输局和交通事务局经收集居民意见和深化设计后,根据人流的方向,计划在关闸广场东侧兴建一座设有三个落脚点的临时行人天桥,并於二○○八年七月开始透过传媒及坊会向公众公布了具体方案,天桥设有升降机和导盲砖等无障碍设施,方便全澳居民、伤健人士、学生和携带大件行李的过境旅客使用,特别是回应一些伤残人士表达对该天桥的强烈诉求。 对於现正在关闸广场东侧兴建中的临时行人天桥共有三个落脚点,其中一个位於信达广场第二座前方的公众地方,该落脚点占地约六十平方米,仅占该处公共行人区十分之一左右,而且落脚点与两边大厦之间距离分别有约八米和六米(相当於约两条行车道的宽度),通过了消防局防火安全规定。由於现时正在信达广场前方进行下水道整治工程,为了施工安全和避免影响行人而需要围板施工,将来会恢复信达广场场前九成公共行人区。在下水道工程完工后,土地工务运输局和交通事务局继於近日听取居民意见后,将於周内到现场向居民实地详细介绍该天桥落脚点的实际位置、占用空间;以及完工后恢复步行区的绿化和座椅设施等工作。 土地工务运输局强调,由於希望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绿化环境,故工程完工后除了恢复九成行人区、花槽和座椅外,还将与有关部门协调进一步完善及美化该处行人区。 现正进行的“关闸广场东侧临时行人天桥”工程,将会横跨关闸广场前地下行车通道出口及永定街,天桥平面呈阿拉伯数字“7”字形布置,天桥较长的一端约长五十二米,较短的部分长约二十米;共设三个落脚点,分别位於关闸广场行车隧道出口左、右两侧行人路,以及信达广场第二座前方。三个落脚点全部都将设有升降机和楼梯,并且在天桥上落位置和行人过路口加装导盲砖,以方便伤健人士和携带大件行李的出入境旅客使用。预计工程将於明年第一季内完成,以配合关闸边检大楼的扩建工程。 为缩短工期和尽量减低施工期间对居民和交通的影响,工程以分阶段和预制件吊装形式进行,预制件吊装工作将会安排在非繁忙交通时间进行。至於为保障施工安全而需要在天桥落脚点及下水道工程围板施工的有关位置,将会在完工后恢复大部分的花槽及座椅等设施,而小部分地方则会用作天桥楼梯和升降机位置。此外,为了配合天桥的使用和改善人车争路情况,在工程完成后,将会在附近加装行人道栏河,避免行人乱过马路产生危险。


卫生局呼吁长者和慢性病患者慎防低温症

近日气温骤降,仁伯爵综合医院两日来录得两宗轻微的低温症。为此,卫生局特制作下列指引,供长者和慢性病患者以及负责照护长者和慢性病患者的人士和机构参考,以期在冬季期间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照护措施,保障长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 澳门地处亚热带,长年温暖,但冬季期间有时会受寒潮侵袭而出现气温急剧下降或寒冷、严寒天气持续情况。研究显示,具有上述特徵的地区,与经常性寒冷或严寒的地区比较,冬季额外死亡和低温症的情况可能会更为显着和严重。 低温症是指病人中心体温(用肛探或耳探测定)低於摄氏35度(华氏95度)的情况,分为轻度摄氏32-35度(华氏90-95度)、中度摄氏28-32度(华氏82-90度)、重度低於摄氏28度(华氏82度)三级。低温症通常因无穿着适当保暖衣物而长时间暴露於寒冷气温而致;易发於十一月至三月期间、气候较温和但经历气温急降的地区;常见於六十五岁或以上、男性、贫困、独居、露宿人士。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慢性疾病(心脏病、糖尿病、活动障碍、精神状况异常等)、创伤、感染、使用酒精或某些药物、物质滥用、湿水等。低温症可导致中枢神经抑制、心律失常、肾衰竭等并发症而危及病者生命,病死率较高。 冬季额外死亡是指在冬季期间人口一般死亡率高於非冬季期间的现象。研究显示,在气候较温和但经历气温急降的地区,冬季额外死亡的现象较显着。九成以上额外死亡发生於六十五岁或以上人士,最常见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占一半以上)和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感染,约占三分之一);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等的死亡率在冬季也有所升高。额外死亡的发生与贫困和寒冷的居所有关。 针对低温症和冬季额外死亡的原因,长者、慢性病患者及其照护者和机构,在冬季期间应采取下列预防和照护措施,以保障长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
1. 适当的基本照护,包括:
1.1. 有适当御寒能力的居所,建议冬季期间长者和慢性病患者居所的室内温度应能保持不低於摄氏16度;
1.2. 充足、有营养、容易消化、最好是热的食物;
1.3. 充足和保暖的衣服和被铺;
1.4. 家人或照护者的经常性探视和照顾;
1.5. 如环境条件和个人身体状况许可,在晴朗的日间到户外作适量活动和晒太阳。
2. 适当的医疗照护,包括:
2.1. 按照卫生局的指引适时接种流感疫苗;
2.2. 基础疾病的定期随诊;
2.3. 遵照医嘱给予足够的药物及正确使用;
2.4. 密切监察病情以便及时发现病情恶化情况和迅速诊治。
3. 避免下列高危行为:
3.1. 不穿着足够的衣服,不定时、不适量进食,不活动;
3.2. 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进行暴露於寒冷环境的活动;
3.3. 酗酒或滥用药物。
4. 应知悉有关的社会支援和服务系统、设施和求助方法,并在有需要时及早求助,包括:
4.1. 经济和社会援助;
4.2. 房屋和临时庇护;
4.3. 紧急救援和医疗。 此外,卫生局呼吁市民接种二OO九╱二O一O年冬季季节性流感疫苗。卫生局亦为流感高危人士提供免费疫苗,对象包括6个月至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60岁或以上长者、慢性病患者、卫生工作者,符合资格而未接种的人士应即到各卫生中心、镜湖医院防疫接种站、科大医院门诊及工人医疗所接种疫苗。


魅力澳门回归十周年系列文艺演出在京上演

在将踏入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为与祖国同胞分享澳门人民的欢乐和喜悦,展现澳门文化建设和艺术创造的成就和风采,应国家大剧院盛情邀请,由澳门文化局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魅力澳门回归十周年──系列文艺演出”将在北京上演。澳门演艺学院澳门青年舞蹈团、澳门乐团与澳门中乐团分别启程赴京,今晚(11月17日)起在国家大剧院呈献三台精美的文艺演出,以“金莲花盛开怒放、乐与舞竞艳飘香”为题,与祖国同胞一同喜贺回归。 17日晚,澳门演艺学院澳门青年舞蹈团将为京城观众带来由着名舞蹈家应萼定、杨敏健编舞的原创舞剧《奔月》,舞剧中团员们以慑人演绎与超卓舞技,演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五人舞、群舞,将人类古老的“奔月”梦想赋予全新内涵,令人震憾难忘。18日晚,澳门乐团由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吕嘉领军,与着名钢琴家弗拉基米尔.费尔斯曼(Vladimir Feltsman)演出柴科夫斯基钢琴杰作《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同场改编自斯特拉文斯基着名芭蕾舞剧《火鸟》的音乐组曲富芭蕾音乐节奏感,以浓郁缤纷的俄罗斯民间旋律色彩,描绘一幅迷人的交响音画。21日晚,澳门中乐团由乐团音乐总监、国家一级指挥彭家鹏执棒,演奏民族器乐的名家之作如《二泉映月》及中阮协奏曲《山韵》,以及具有澳门特色的委约作品《澳门印象》、《魅力大辫子》及《澳门诗篇》等,以中国妙韵民乐展示澳门独特的中西文化交汇韵味。 澳门特区政府成立将届十年,文化事业备受肯定。澳门的文化艺术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遗产”,澳门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回归之后,澳门特区政府非常重视艺术团体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此次晋京的澳门乐团、澳门中乐团及澳门演艺学院澳门青年舞蹈团,便是在回归之后快速发展起来、素质上乘的表演艺团。此次赴京演出,各团均以饱满精神面貌和精彩阵容,展示澳门多元的文化特色,接受广大祖国同胞的检阅。 “魅力澳门回归十周年──系列文艺演出”活动获国内各界重视,国家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及国家文化部代表,国内学术、艺术机构代表,以及各界专家学者将分别出席观赏演出。
澳门演艺学院澳门青年舞蹈团、澳门乐团与澳门中乐团赴京演出图片一澳门演艺学院澳门青年舞蹈团、澳门乐团与澳门中乐团赴京演出图片二澳门演艺学院澳门青年舞蹈团、澳门乐团与澳门中乐团赴京演出图片三


本地连续三天没有新增确诊患者须入院

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大流行警示维持在6级,严重程度为中等;本澳警示级别为第6级蓝色,本地疫情为一般。 11月15日,因流感样症状而到仁伯爵综合医院急症室求诊的儿童占儿科求诊人数的65%,成人则占成人求诊人数的24%。11月16日,本地没有班级因流感样徵状群集事件而须停课。卫生局仍在继续密切监测学校、院舍和其他机构流感流行情况。 自11月14日至16日下午,一连三天没有新增甲型H1N1确诊患者须入院,目前仍有一名确诊患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情况一般。


港务局完善南舢舨码头设施保障使用者安全

为完善内港的航行环境,提供更安全的航行条件予内港码头的使用者,港务局於明(17)日进行内港南舢舨码头码浮桥更换工程,分阶段拆卸码头内的旧式胶制浮箱,并安装较为耐用的混凝土加钢结构浮桥,预计12月中完成工程。 南舢舨码头的整修工程共分两期,第一期工程将拆除码头北侧现有的胶浮桥,同时疏导河床,并把旧浮桥更换为混凝土包裹的钢结构浮桥。第一期工程进行期间,南舢舨码头南侧的浮桥将继续供船只(如水上的士、花船等)靠泊使用。第二期工程则会拆除馀下的旧浮桥,并继续安装钢结构浮桥。 港务局亦已在施工前张贴通告通知使用码头的人士,在施工的初期港务局及海关人员亦会在加强在南舢舨码头巡察,以维持秩序及确保安全。港务局呼吁在2009年11月17日至12月16日的施工期间,所有使用南舢舨码头上落的人士,应注意码头内的告示和相关的安全指引,以及遵照相关人员的指示,以免发生危险。 港务局将会继续完善内港南舢舨码头设施,并於明年起开展码头其它设施之维修保养工程,包括改善顶篷的防渗漏设施等,为码头使用者提供更完善的环境,保障内港客运的航行安全。


筷子基平民大厦重建 社屋单位增两倍

有30年历史的筷子基平民大厦,为本澳优先进行的社会房屋重建项目之一,重建后的社屋单位增至约700个,数量增加近2倍,有效提升土地的使用率,及改善住户的生活环境。居住於筷子基平民大厦的218个家团将获原区安置,所选地点主要是即将落成的筷子基社屋。房屋局将於12月谘询住户及商户对调迁安排的意见,明年起啓动调迁工作。 重建扩土地利用率 为达致在2012年年底前分阶段落实兴建19,000个公屋单位的目标,特区政府进行现有社会房屋重新发展的公屋地段规划之研究,对有条件重建的社屋大厦作出分析及建议,当中考虑到相关重建的社屋必须具改善的迫切性及改建后的效益,房屋局将计划优先重建部份楼龄长,土地利用效率较差的社屋大厦。 筷子基平民大厦位於筷子基沙梨头南街与和乐大马路之间,共有6座,於1979年至1981年分阶段兴建,至今近30年历史。楼高6层的建筑物有240个社屋单位,1984年初入伙,目前有218个家团,共554人居住;其中约75个家团有65岁或以上的长者。 社屋单位增加两倍 过去30年,筷子基平民大厦有定期进行维修保养的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而增加社会设施,社屋单位亦因应住户的要求作出维修,但经过一段日子,整栋社屋大厦逐渐残旧,设施亦未能符合住户的期望,如没有电梯,不便长者出入。 筷子基平民大厦占地约3,700平方米,现时楼高20.5米,重建后楼高75米,即约25层高,将由裙楼及2座塔楼组成。其中4至25楼共22层为社屋单位,合共实用面积约为35,200平方米,可提供约700个2房1厅的社屋单位,对比现时大大增加近2倍。 改善区内生活环境 特区政府啓动社会房屋的重建工作,除了充份利用土地资源,提供更多的社屋单位外,并透过重建项目,优化筷子基区内的交通和社会设施的规划,以配合人口的增长的需求。 由於现时靠近平民大厦的行人道较为狭窄,新的筷子基平民大厦地面层将向内退缩采用骑楼设计,提供约3米宽的空间扩阔行人道,落成后可大大改善区内步行条件。 重建项目还包括建造2层地库的公共停车场,提供约200个轻型车辆泊位及200个电单车泊位;地面层作商业用途,约有1,850平方米实用面积的商铺;裙楼1至2楼为社会设施用途,合共实用面积约为5,550平方米,具体会视乎该区居民的需要而配置相关设施;3楼为架空的绿化休憩平台,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社屋住户原区安置 因应社会房屋的清拆重建,房屋局将对筷子基平民大厦的住户及商户原区安置,选择地点主要是即将落成的筷子基社屋。 至於在筷子基平民大厦内,以无偿让给的形式提供本澳社团或实体之铺位、空间或单位用作社会设施的活动场所,同样会作出安置。筷子基社屋及青洲社屋综合体C大楼均设有长者日间中心,而筷子基社屋的3、4及6楼亦划分作社会设施,提供托儿、青少年服务中心、家舍及复康服务,上述基本涵盖筷子基平民大厦的现有服务。就此,在社会房屋清拆重建期间,住户可於同区内获得同类服务。 调迁安排方面,房屋局将於12月谘询住户及商户的意见,同时更新住户的基本资料,以便预留社屋单位数量;期间会主动接触现居住於筷子基平民大厦的家团,通过沟通及协调以完善安排。调迁工作预计明年起啓动,为求公平性,届时以抽签方式,制定选择社屋的排序名单,但65岁或以上的独居长者及伤残人士可获优先。 千八单位短期竣工 筷子基社屋及青洲社屋综合体C大楼的工程已进入尾声,争取於2009年年底竣工,分别提供884个及252个单位;青洲社屋综合体B大楼则预计2010年第一季竣工,提供672个单位。 综合上述,特区政府将於短期内提供1,808个社屋单位,其中736个为长者单位。新落成的社屋大厦重视配套设施,尤其是长者单位,均以无障碍设计为原则,务求令长者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亦将因应区内的居住人口而适当配置公共交通设施。 为介绍筷子基平民大厦重建规划,房屋局及土地工务运输局於今天(十六日)联合举行发布会,出席的有房屋局局长郑国明、公共房屋事务厅厅长郑锡林、以及土地工务运输局城市规划厅厅长刘榕。


行政长官总结2009年施政

行政长官何厚铧将於本周三(18日)下午三时在立法会作二零零九年财政年度政府工作总结及二零一零年财政年度预算安排。
公众可透过政府入口网站(www.gov.mo)、新闻局网站(www.gcs.gov.mo)或立法会网站(www.al.gov.mo)收看现场直播。此外,澳门电视台将作现场直播。


社会工作局避寒中心开放

由於天气寒冷,社会工作局设於青洲收容所街的「避寒中心」将於今日(11月16日)傍晚6时至11月18日早上10时期间对外开放,给予露宿者及有需要避寒的人士入住,中心内已备有杯面及饮品供避寒人士使用。


节水小组办原水之旅及颁奖礼

特区政府「推动构建节水型社会工作小组」今(15)日举行原水之旅及节水标语及徽号创作比赛颁奬礼,并即场展出得奖作品。小组又组织得奖者参加「原水之旅」,到供澳原水的取水点洪湾泵站、广昌泵站和竹仙洞水库等参观,亲身了解本澳原水的来源,加强对本澳供水情况的认识。 是次节水标语及徽号创作比赛,居民的反应十分踊跃,小组收到近五百份极具节水意念的参赛作品,评审工作亦已於早前完成,当中有45份作品分别在六个组别中脱颖而出。颁奖礼今日假澳门文中心艺术博物馆演讲厅举行,除小组组长黄穗文及副组长黄锦辉外,还邀请到珠海市海洋和农渔局郭仲秋局长、珠江水利委员会赵晓琳副总工程师、理工学院综合设计课程阮鳯莲助理课程主任、以及澳门设计师协会关英杰副会长担任颁奖嘉宾,得奖的作品均被制作为展板,於场内展出。 为了进一步推广节约用水的意识,小组亦举办了「原水之旅」,组织是次比赛的得奖者到珠海参观供澳原水取水口及竹仙洞水库,希望藉此加强他们对澳门水资源的认识,并了解本澳原水的来源、供应系统以及珠澳两地的供水工程概况。另一方面,亦可亲身参观洪湾泵站、广昌泵站等的日常运作情况,对本澳的供水状况有更深入和透彻的认识。得奖者在参观期间,泵站的工作人员向他们讲解了日常供澳原水的处理工作,以及泵站在应付咸潮时的特别安排。 小组认为是次比赛使居民节约和珍惜用水的意识有所提高,未来将会继续举办不同类型的节水活动,包括社区节水工作坊等,向居民广泛宣传节水的重要性,提高大众爱惜水资源的意识。小组同时希望市民继续支持本澳的节水活动,共同将澳门构建成节水型社会。
节水标语及徽号创作比赛得奖者参观竹仙洞水库节水标语及徽号创作比赛得奖者参观洪湾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