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口网站

新闻

显示模式: 网格 列表

政府跨部门工作小组积极跟进楼市十项措施后续工作

为促进本澳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跨部门工作小组早前提出了十项具体的措施。各政府部门正积极展开后续的跟进工作。 金融管理局已於十月初向银行业界发出楼宇按揭业务指引。指引规定楼宇按揭成数上限为七成;但购买330万元或以下物业的澳门居民,可获最高按揭九成或贷款不超过231万元,楼宇价值以实际买价或银行估价较低者为准。指引还规定,每月还款与收入比率上限为五成,最长还款期不得超过退休年限。指引将於12月1日起正式生效。 修订《市区房屋税章程》的法律草案已送交行政会讨论。待行政会讨论通过后,将会送立法会审议。 规管房地产中介活动的法律草案亦已完成修订,已在排期送行政会讨论。待行政会讨论通过后,将会送立法会审议。 修订《印花税规章》的法律草案的草拟工作已接近完成,将会在本月内送行政会进行讨论。待行政会讨论通过后,将会送立法会审议。有关的草案将建议取消不动产交易现时为0.5%的中间移转税率,直接徵收物业移转印花税。 法务局正和土地工务运输局共同草拟规管楼花销售制度的法律草案,预计将在今年十二月份向社会就法律草案的内容进行谘询,明年初进入立法程序。有关的法律草案将建议对“楼花”销售的时间、登记制度(强制性物业登记)、买卖合约(合约须包含强制性条款)等内容进行规范,从而使“楼花”的交易过程得到规范及公开,保障购买者的合法权益,并加重“楼花”的炒卖成本。 在增加信息透过度方面,土地工务运输局正在草拟要求发展商入则时提供更详细资料的指引。有关的指引将要求发展商在楼宇建筑计划的技术资料表中加入每一用途的实用面积与建筑面积比率的资料,并要求发展商按照已核准的数据向公众披露。预计土地工务运输局将会联同澳门消费者委员会在十一月下旬公布有关的指引。此外,澳门消费者委员会亦正展开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不动产中介行业守则的工作。 财政局亦将在今年第四季度起增加每月公布上一个月的房地产市场交易信息。 政府将在十二月中、下旬推出一幅位於筷子基,面积约为3400平方米的土地进行公开竞投,用以兴建不少於500个稍大於两房厅经屋标准的中、小型住宅单位,增加供应。有关土地的竞投规章将会在土地利用期限、工程进度监督、单位面积的透明度、单位的发售要求及形式、罚则等方面设定严格的限制条件。同时,政府将会密切关注市场的反应,不排除会加推用作兴建细单位的土地进行竞投。现时土地工务运输局已对另一幅有可能推出的土地进行了初步分析。 青洲、氹仔北安工业区及路环蝴蝶谷的规划修改工作正在进行,初步保守估计可供兴建绝不少於一万个中、小型住宅单位。预计土地工务运输局将会在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一月逐步向社会介绍有关的规划修改情况。 政府将会密切关注外围经济、金融及本澳房地产市场的最新发展状况,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同时,政府亦呼吁市民在考虑置业时,应小心审视本身的经济能力,量力而行。 根据统计暨普查局及地图绘制暨地籍局的资料,本澳在今年六月底共有约16800个空置居住单位,空置率为8.84%,较去年同期上升1.13个百分点。本澳实用面积为150平方米的居住单位的空置率为20.59%;100至149.9平方米的单位为13.45%;50至99.9平方米的单位为8.25%;少於50平方米的单位为7.15%。 至今年九月底,本澳共有约8600个在建中的私人房屋单位,审批中的住宅单位约为28000个。至今年十月底,在建的公共房屋单位约为5100个;已落成的公共房屋单位约2600个;在规划或筹建中的公共房屋单位约为12000个。


消委会跟进食米零售价格 稍后公布短中期分析结果

消委会公布了最新的“食米零售价格专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最近一个月市场价格稳定,没有明显加价现象。与上月比较,抽查的十六个样本当中,只有其中两个样本的售价录得分别少於百分之九和百分之一的升幅,其馀样本的零售价格与上次调查的一样。 十一月份的“食米零售价格专项调查”中,只有‘红莲花泰国纯正香米(新花)5公斤’在一零售点录得约百分之九的升幅,另一涨价样本是‘金装金兔泰国特选顶上香米(新花)10公斤’,升幅少於百分之一。 消委会自本年一月起开始对本澳的食米零售价格进行每月的专项调查,食米零售价格在年初时有上升趋势,踏入第二季未见有明显的涨价现象。踏入下半年,泰国产地的食米平均零售价就开始有所回升,但升幅属轻微。十月的调查中,有两个样本录得零售价上升,但同时亦有录得售价下跌的样本。该会将密切跟进食米的价格趋势,并将对整年度的“食米零售价格专项调查”进行检视,将资讯适时供消费者参考。 十一月份的“食米零售价格专项调查”已上载於消委会网页(www.consumer.gov.mo)供消费者浏览,消费者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该会热线89889315。


民政总署和卫生局联合通报证实一例人感染猪链球菌死亡个案

卫生局11月3日证实一名猪肉档东主感染猪链球菌而死亡个案。 病者是一名63岁男性,本澳居民,佑汉街市一猪肉档东主。於10月28日早上因发热、腹痛、气促、发绀到镜湖医院急诊室就诊,入院时已出现休克徵兆并立即接受抢救,当日下午抢救无效死亡。 该病人的血液样本在10月29日培养出猪链球菌,由卫生局安排送香港卫生署公共卫生化验中心进一步检测,11月3日证实为猪链球菌II型。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资料,该病例列为猪链球菌感染确诊个案。 死者为佑汉街市一猪肉档东主并在肉档工作,本身有高血压和慢性肺病史,而发病前数日手部皮肤曾有小损伤。死者发病前无外游史,同住家人(其中一名亦在肉档内工作)无出现类似病徵。 猪链球菌广泛存在於包括猪在内的哺乳类动物口鼻部,在抵抗力减弱或外部环境改变时,可能引起人和动物发病。人偶然可通过接触带菌的猪只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或生的猪肉或猪副产品而感染。侵入人体的途径包括皮肤伤口或口鼻粘膜。猪链球菌感染可引致脑膜炎及败血病,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心内膜炎、关节炎及支气管肺炎。猪链球菌感染虽有适当的抗生素可治疗,但其死亡率甚高。 为预防猪链球菌感染,卫生局呼吁市民保持个人及环境衞生,只购买经检疫的猪肉、猪副产品,避免接触有病或病死的猪只或来历不明、走私的猪肉、猪副产品。如有需要接触猪只或生的猪肉、猪副产品,特别是手上有伤口时,应戴上手套,接触后应立即洗手。如手上有伤口,伤口须妥善包扎。 市民如怀疑感染猪链球菌,应立刻就医,并告知医生曾否接触猪只或处理过生猪肉。卫生局强调,接触或进食煮熟的猪肉或猪副产品,不会受到猪链球菌感染。 另外,民政总署表示,近日在入口检疫及屠场屠宰检验中,未发现异常情况。由於猪链球菌是猪只的常见病菌,人最常感染猪链球菌的原因是由於细菌经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处理猪只、猪肉的从业员是高风险人群,民署已加强向在屠房、街市工作的人员及其他猪肉从业员发出卫生指引,提醒接触或处理猪只、生肉时的注意事项及保持良好的衞生习惯,减低受感染的风险。由於猪链球菌不耐热,肉在高温加热处理后可正常食用,不会受到感染。而民署除了将有关情况即时通报内地的检验检疫单位外,亦会继续在入口检疫、屠宰检验及卫生监管上把关,并密切关注事件。


回收两款由香港嘉伦制药厂生产的佩夫人特强治咳露

卫生局根据香港卫生署通报,为跟进一宗有关佩夫人特强治咳露瓶内发现玻璃碎屑的投诉,该署指令回收由香港嘉伦制药厂(Karen Pharmaceutical Co., Ltd)所生产的佩夫人特强治咳露 N10 (焦糖味) (注册编号:HK-59221)及佩夫人特强治咳露 N10 (注册编号:HK-59222)两款药物。经卫生局核实有关纪录,上述两款药物各有一批次曾进口本澳,并已供应给本澳药房。作为预防措施,卫生局已指令药房及有关药物出入口商回收上述药物,同时,呼吁市民不要购买并停止使用此两款药物。如有任何疑问,可致电热线66833329 或於办公时间致电85983523 向卫生局药物事务厅查询。


特区政府严格审批外雇

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今(3)日表示,特区政府会严格审批所有外劳申请,一视同仁,不会预先对任何企业作出承诺。 对於有博企称特区政府已批给5,000外地雇员,谭伯源强调,对於企业申请外地雇员,特区政府会根据每一个案的具体情况,按既定的审批程序作出独立考虑,在作出批准的批示前,不会预先对任何企业作出承诺。他表示,特区政府收到金沙就威尼斯人第5和第6地段的外地雇员申请,目前仍在审批中。 他表示,特区政府审批外地雇员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原则,是以补充本地劳动力不足为考虑,维持本地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同时,特区政府会时刻严格审视本地工人的就业情况。 另外,他表示,由08年9月至今,外地雇员总数由约105,000人降至约75,000人,两年间减少30,000外地雇员。同时,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工资中位数并未因金融海啸而急跌,证明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动力,对於明年经济相信是审慎乐观。


香港审计署署长访问澳门审计署

香港审计署署长邓国斌应澳门审计长何永安的邀请於今(三)日来澳访问,与审计署人员座谈,并礼节性拜访行政长官崔世安。 何永安欢迎香港审计署同行的来访,他希望透过互访,促进港澳两地在审计技术方面的交流,探讨日后在工作项目上进一步合作的方向。 在会面中,审计署人员向邓国斌一行介绍了澳门特区政府审计工作的理念、职责和现正研究的跟踪审计和电脑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双方也就各项审计实务问题交流经验,尤其是衡工量值式审计标准的订立、以及审计工作的注意事项等,并冀望双方日后能加强联系和合作。参与座谈会的香港审计署代表团成员包括香港审计署助理署长朱乃璋、首席审计师张济中,以及高级审计师张永安;澳门方面包括助理审计长高展鹏、审计长办公室主任赵占全、审计局局长梁焕庚等人。 邓国斌一行下午在何永安陪同下拜访行政长官崔世安,进行了礼节性会晤。


文化局澄清郑家大屋屋檐非漏水

就日前居民及网上讨论区反映郑家大屋屋檐渗水一事,文化局澄清并非人为疏忽浪费食水,而是为了查找渗漏位置而作出的检查方法。 郑家大屋屋面修复完成已有五年之久,今年雨季期间,屋顶出现几处滴水现象。一般情况下,现代平屋顶可以用蓄水方法查找渗漏位置,但郑家大屋属於传统瓦片斜面屋顶,因此,需要以淋水方法作出检查,才能确定滴水情况为屋面问题还是风压影响所致,以作日常维修保养的调研和记录工作。所以,日前郑家大屋屋檐并非人为疏忽而浪费食水,而是为了查找渗漏位置而作出的检查方法。同时,文化局感谢居民保护世遗及珍惜水资源的用心。


交通事务局网上服务周六上午起暂停使用

为配合系统升级,交通事务局之网上预约服务、网上预约验车及网上更改轮胎尺寸系统,将於本月6日(周六)上午8时至本月8日(周一)上午8时暂停使用。 交通事务局的网上系统将於本月6日(周六)上午8时至本月8日(周一)上午8时进行升级优化,期间,交通事务局之网上预约服务、网上预约验车及网上更改轮胎尺寸系统将暂停使用,待上述工作完成后将恢复原来运作。交通事务局提醒市民留意上述事项,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新合同澳电少赚一亿,电费未来有望下调。

就《延长澳门特别行政区供电公共服务批给合同》在开放市场、下调投资回报率和主导电费稳定基金方面均取得成效,却未能即时令电费下调,能源办表示,下调投资回报率由原来的12%到9.5%,的确令澳电每年少赚一亿。但在评估扣除通胀、人民币升值和电力基建投资支出,以及累积电费稳金基金后,没有减电费的空间。不过长远来说,只要稳定电费基金累积到八千万后,同时结合明年的电费改革制度,则电费在未来有望可以下调。 对於新的电力特许合同生效后,未能即时令电费下调,电费仍然维持现有水平,能源办指出,电费下调须视乎多方面的条件,投资回报率下降是其中之一,是次回报率下降到个位数,令澳电每年少赚了一亿,原本这一亿可以有助下调电费,但结合到现时实际情况,例如预计明年的电力基建投资增加、加上通胀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会令其他成本上涨,以及需要累积电费稳定基金以备不时之需。过去三年,为舒缓电价上升的压力,每年动用电费稳定基金平均接近七千万,目前,电费稳定基金结馀约6千万馀,按照新合同修订的内容,电费稳定基金需要到结馀八千万元始能动用。故综合考虑上述各项因素后,电费只能维持稳定的水平,暂时没有减价的空间。 但是,政府非常重视电费对工商住户带来的可能负担,所以在纾缓电费压力方面,政府除了透过电费补贴措施外,还将在明年开始进行电费制度改革的谘询,展开启动重构电费制度和重新厘定电价的工作,评估引入阶梯式电费制度和调整不同收费时段和价格的方案,并谘询公众意见。届时希望借助优化沿用已久的电费结构,更有效地反映成本效益;同时结合电费稳定基金累计到八千万元以上盈馀后,电费在未来相信有下调的空间。 在开放上游市场方面,下一步政府主要的工作是配合开放市场所必须的市场准则,展开相关法律法规以致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配套准备工作。按照政府评估,预计现有的电力设备可足够应付到2015年的电力需求,而2015年后新增的电力需求,则需要通过竞投引入竞争。所以,政府预期最快要到2013年才有条件进行公开招标,2015年才有新的营运商加入。 至於新合同的另一项新的内容,是引进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和节能减排的概念。其中,规定专营公司有义务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接驳,并以双向计费模式购买可再生电力。此内容为未来扶助可再生能源发展,尤其为鼓励太阳能发电创造了条件。


《延长澳门特别行政区供电公共服务批给合同》记者会新闻稿 – 供电安全是前提,局部开放最有利。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能源业发展办公室与澳门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今举行记者会,就刚刚签署的《延长澳门特别行政区供电公共服务批给合同》向传媒详细介绍相关内容。会上,双方强调日后将严格按照达成的合同共识,致力确保本澳的电力供应服务继续维持长远的安全稳定,高效和优质,满足工商、住户居民的用电需求,促进澳门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记者会於签署仪式后随即移师到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举行,澳门能源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山礼度,副主任卢深昌,以及澳门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魏立民(Franklin Willemyns),执行董事梁华权共同主持。会上,双方首先向传媒介绍新合同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是项新签署的电力专营合同,只延长澳电在输配电以及出售环节的专营,年期由过去的25年缩减到15年,并每5年进行检讨一次;其次,由2011年起,投资回报率将由过去的12%下降到9.5%,预计澳电因此每年少赚一亿;再次,增加停电补偿金额,从现时的划一3%上调至最高9%;最后,特区政府收回动用电费稳定基金的权力,有权动用电费稳定基金在澳门币八千万以上的结馀。此外,配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特区环保政策的需要,新合同引入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内容,例如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参考表一)。 至於是次取得的最大成效和共识,是特区政府收回上游产电和进口电力的环节,开放市场,确立澳门电力市场改革方案中循序渐进开放的步伐,结束过去一直以来的电力专营垄断的局面。 能源办主任山礼度表示,是次合同内容是特区政府与澳电经过长时间的谈判磋商后达成的最佳方案。方案在最大程序上回应了公众的诉求,特别是开放市场的环节,为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创造了条件;同时,有助加强区域性的电力联网合作,配合特区政府的整体区域发展方向。未来,政府将严格监督专营公司,继续履行合同内容,确保电力供应的持续稳定和安全。同时,亦将配合上游开放环节,展开相关法律法规和基础设备的准备工作,为开放市场及早作好准备。山礼度预期,按照本澳电力增长的速度,预计最快在2013年,政府需要为新增的电力需求作公开竞投,最快可於2015年引入竞争,正式确立电力市场上游开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