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基會組織編纂十部民間文藝志書 《戲曲志‧澳門卷》率先出版成果豐

“十部文藝集成志書”各卷編纂成員與總編輯部專家合影留念

整理民間藝術資源

為搶救澳門民間藝術資源,保護及傳承文化,澳門基金會與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於2012年合作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大型編纂出版項目,發動澳門社會力量,對面臨消失的民間文化藝術進行搶救。項目包括傳統戲曲、音樂、舞蹈、諺語、故事、歌謠等,共分十卷 ,也稱為“十部”。編纂團隊經過多年的深入挖掘、田野考察,以及編纂整理,進展順利,其中《中國戲曲志‧澳門卷》近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標誌着“澳門卷”邁向新的里程碑。

新書發行儀式於2020年1月10日下午六時半在澳門科學館舉行,由澳門基金會與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下稱“中心”)主辦。出席的主禮嘉賓有中聯辦宣傳文化部部長萬速成、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澳門文化局局長代表李觀鼎顧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副總編輯童根興、《中國戲曲志》編輯部主任劉文峰及《中國戲曲志‧澳門卷》主編沈秉和,以及中心代表、十部各卷團隊負責人、澳門圖書館代表、曲藝社團代表等約七十人。

港澳台首部“十部志書”發行

“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是由文化和旅遊部牽頭,會同國家民委、中國文聯以及各有關文藝家協會聯合發起的一次工程浩大的全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編纂項目,在全國分省區立卷,每個省區十卷,因此也稱“十部文藝集成志書”。自1979年啟動以來,經過全國數萬名文藝工作者30年的艱苦努力,“十部文藝集成志書”內地共298部省卷於2009年完成出版,成為向建國60周年獻禮的宏大文化工程,被譽為“文化長城”。

吳志良主席致辭時表示,澳門同為祖國大家庭的一份子,既守護了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又與西方文化長期朝夕相處,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樣需要有系統地加以發掘、整理和記錄。編纂“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是澳門一次規模巨大的文藝資源普查和整理運動,其目的就是要全面描繪出澳門民間文藝的圖譜,系統尋找澳門傳統文化的基因,不但為澳門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檢閱和記錄的載體,更是讓這些本地的瑰寶得到保育和傳承的重要媒介。期望社會各界繼續關注並支持有關工作,共同參與澳門的文化保育、建設和傳承,為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添磚加瓦。

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蘭靜發來致辭,並由劉文峰主任代讀,表示該志書作為首部出版成果,是所有參與“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編纂工作的專家和工作人員智慧的結晶和辛勤工作的成果,開創了澳門民間文化藝術的先河,也成為向共和國70年華誕、澳門回歸20周年的獻禮的文化大事,也是配合國家部署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一環。

童根興認為,十部文藝集成志書被譽為建設“中國文化萬里長城”的系統工程,而澳門卷的成功啟動,開創了澳門歷史上最好的發展局面,譜寫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華彩篇章。

全面梳理澳門戲曲資源

《中國戲曲志‧澳門卷》由沈秉和及程美寶擔任主編和副主編,團隊成員有謝少聰、葉少玉、關瑾華、黃靜珊、黎月梅等。程美寶介紹時稱,團隊經過數年的努力,完成了逾50萬字稿本,涵蓋綜述、圖表、志略、傳記四大部分。共收錄了1600多個劇目,還有著名表演者的人物傳記,以及澳門戲曲活動年表,全面搜集和整理了戲曲在澳門的歷史源流以及發展。她特別提到40年代的小龍劇團和90年代的勵進粵劇社,展示粵劇粵曲在澳門的群眾性與社會性,是這部志書最突出之處。期待編纂成果與澳門市民大眾共享,使他們為這一段歷史感到自豪。

與會者對志書面世反應熱烈,認為內容詳實,反映了澳門的歷史背景以及豐富的題材,可謂成果豐碩。活動期間不少曲藝界人士演唱助興,如朱振華、鄧景濱等現場清唱或朗誦表演,氣氛高漲,讓大家感受澳門戲曲文化底蘊。

開啟 “盛世修志”局面

除《戲曲志》外,“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的各個卷團隊正在加緊編纂工作,按照國家文化部的編纂體例,進行了大量資料搜集,包括網上徵集、訪問、調查等,以澳門民間流傳的文化資源為基礎進行組織編纂。分別有由戴定澄主編的《民歌卷》和《器樂曲卷》,沈秉和主編的《曲藝志》、《戲曲音樂集成》及《曲藝音樂集成》,張卓夫主編的《故事卷》,鄧景濱主編的《諺語卷》,胡國年主編的《歌謠卷》,鄧錦嫦主編的《舞蹈卷》。

吳志良坦言,澳門近年發展一日千里,澳基會將繼續不遺餘力地發動社會搶救澳門民間文化資源。他補充,所謂盛世修志,該項目的開展,有助建立澳門人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稍後各卷將陸續出版,期望市民大眾參與和支持。

查看圖庫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