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能(AI)技術持續快速發展下,特區政府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方針,積極推動“智慧教育"的發展,全力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同時,針對不同年齡層和群體,開展系統化、多層次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工作,致力培育高質素科技人才。
編程及人工智能教育納入學校課程
在推動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方面,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已透過課程法規、基本學力要求、編製教材、教師培訓、為學校提供建議指引等層層配套,讓學生、教師均能善用科技提升教與學效能。
教青局於去年完成修訂《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資訊科技基本學力要求”,把編程及人工智能教育從法律層面納入中小學課程,保障學生系統地學習人工智能的內容,並按不同教育階段分開實施。藉2025年開展《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中期評估的契機,對接國家政策,檢視、優化本澳科技教育的中長期目標和措施,完善本澳人工智能教育體系。
完善軟硬件建設 提升教學品質
教青局已建立了智慧教學服務平台,減輕老師的工作量,達至對學生因材施教。此外,教青局還透過與內地高校建立以人工智能教育為重點的研修交流基地,藉其專業力量開發適合本澳使用的人工智能教育補充教材,支持學校優化課程設計。
在構建人工智能教育師資培訓體系方面,將從三大維度展開:鑽研人工智能前沿技術,讓教學人員緊握時代脈搏;邀請高等院校委派專家學者前往學校開展巡迴專題培訓,圍繞AI助教、AI助學、AI助研、AI助評、AI助育、AI助管六大範疇開展巡迴專題培訓;提供校本培訓財政支持,促進學校校本化發展,為資訊類教學人員及非資訊類教學人員分別提供每學年10小時和6小時的培訓。
另外,教育基金研究推出專項資助,支持學校建立人工智能實驗教室,使學生更有效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多元科普活動提升學生科創興趣
2024/2025學年, "學生科技教育普及計劃"的參與對象推廣至小三、小六及初三年級,透過整合澳門科學館內及鄰近地區資源,對接學校科學與科技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科普探究系列專題項目,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動手探究能力和跨學科多元發展。
澳門科學館持續舉辦多項科普科創活動,激發青少年對科技創新的熱情,培育科創人才。其中"青年科技村"科創人才培養計劃作為科技人才培養平台,2025/2026年擴大招生規模,聯合16家科創企業及全國重點實驗室,為學員提供各類研學活動及專業培訓,包括開設北斗衛星系統、AI藥物研發等前沿課程。學員們開發的創新AI應用獲得專業認證,並通過相關實驗室研習智慧城市技術。該計劃至今已培養200餘名學員,其中七成明確將投身AI相關領域,期望將來為澳門的科技產業發展作貢獻。
擴大人工智能社區通識教育覆蓋面
今年6月,教青局與澳門科學館聯合本澳多個社團啟動"人工智能社區通識教育行動",標誌着澳門人工智能普及教育進入新階段。人工智能社區通識教育以"全齡友好"為原則設計三階段課程體系:為一般公眾開設人工智能安全認知與基礎應用課程,加深他們對人工智能科技的認識;為教師提供人工智能工具操作培訓,提升科技應用能力;為在職人士開設進階技能課程,增強職場競爭力。此外,將人工智能教學設備和資源下沉社區,並與科技企業保持緊密合作,持續更新課程內容,確保教學質量與技術發展同步。
至今,"人工智能社區通識教育行動"已舉辦多項活動,包括舉辦"AI科普創意工作坊"、"超實用的AI課"、"父親節有'AI'嘉年華"等。除此之外,科學館還推出了"AI大講堂"系列活動,以線上線下的形式邀請不同人士,分享應用人工智能的經驗。
未來,教青局將積極配合國家政策,適時完善相關教育政策和發展規劃,持續優化人工智能教育體系的建構工作,同時加強多方協作,舉辦形式多樣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為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廣泛普及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