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大辦首屆大灣區歷史交叠學術研討會暨粵港澳旅遊文獻珍藏捐贈儀式

徐鴻向范岱克(右)致送捐贈感謝狀

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和人文學院歷史系共同主辦首屆“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交叠(1820–1940)”學術研討會暨廣東、香港與澳門旅遊文獻珍藏捐贈儀式,匯聚來自內地和港澳地區多位學者和研究人員,透過學術交流與文獻共享,共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發展脈絡。

澳大副校長馬許願致辭時表示,大灣區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歷史意義的地區之一,研究其歷史的演變與交叠有助加強三地的學術合作,促進對粵港澳地區相互聯繫的深入了解,並在區域發展方面得到重要的學術啟示。他強調,澳大致力於推動大灣區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聯繫的研究,並期待是次研討會促進更多交流與合作。

澳大人文學院歷史系系主任孫江致辭時指,廣東、香港、澳門作為中國最早的開放門戶樞紐,對理解中國近現代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期待澳門作為內聯外通的起點,未來獲學術界更多關注。

捐贈儀式上,澳大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介紹該中心客席教授范岱克向澳大圖書館捐贈的50本與廣東、香港及澳門旅遊相關的文獻。這些文獻最早可追溯至1884年,將幫助學界更深入窺探當時世界各地的遊客對於澳門、廣東、香港的了解和想像。澳大圖書館館長徐鴻代表接受捐贈,並向范岱克致送感謝狀。

研討會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志偉、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王迪安和范岱克作主旨演講。劉志偉以“漫談‘省港澳’——大灣區城市格局的歷史考察”為題,以大量的報章、歷史資料佐證,強調現今“粵港澳”與過往“省港澳”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並以省港大罷工、粵語口音差異等多個典型例子說明省港澳的一體性及文化整合程度,進一步提出可以從海域、帝國和現代世界體系三個層次理解省港澳的城市格局;王迪安以“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格局:香港與其他珠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樞紐”為題,以香港為主體,從人口、資本、貨物、觀念四個面向切入,系統梳理香港的人口政策、管轄邊界、法定貨幣等多個例子的歷史變遷,揭示了香港於城市樞紐網絡中的崛起與角色演變;范岱克以“三城一史:廣州、香港與澳門1820–1940”為題,對1820年至1940年期間的葡文、英文報章進行關鍵詞的搜索及分析,並以旅遊相關的文獻為例,歸納出省港澳的字詞使用現象、基本的歷史時期劃分以及其他可供參考的資料來源,總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圓桌會議環節由林玉鳳主持,探討以跨學科方法研究大灣區的歷史交叠。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吳義雄、江瀅河及澳大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莎雪娜,分別就澳門的多邊關係、廣州貿易史中的圖像史料及其運用,以及西方旅行文獻中的澳門形象的專題進行演講。多位學者也就相關議題展開熱烈討論和交流。研討會為探索大灣區的歷史發展脈絡提供全新思路,進一步凸顯澳大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研究中的橋樑作用,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注入學術協同創新的動力。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