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岑浩輝在立法會發表2026年施政報告。
【新聞局】行政長官岑浩輝發表《2026年施政報告》
《2026年施政報告》提出,秉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精準扶助、資源下沉”的原則,不斷改善和優化民生,有效回應居民訴求,切實保障居民就業、養老、醫療及教育等方面的權益。明年將落實系列惠民措施,繼續實施現金分享計劃,推行多項稅務優惠措施。
系列惠民措施具體包括:保障居民就業權益,把促進本地居民就業作為關乎大局穩定的重點工作來抓,方向是:只要本地居民能夠做的、願意做的,就優先聘用本地居民。政府將全面檢討並完善外地僱員審批制度,更好地動態調控外地僱員數量。依法加強打擊非法工作的執法力度。有針對性地解決青年的就業問題。通過“促進就業協調工作組”統籌協調跨部門資源,推動公共部門公共判給工程和服務優先聘用本地僱員。重點要求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等向本澳居民釋放出更多工作崗位。完善勞動範疇法律法規。加強就業及培訓工作,將“就業+培訓”專項計劃拓展至金融、建築及公共事業領域。推動綜合職業培訓平台建設,首階段引入公立高等院校及受資助團體,預計2026年提供500個培訓課程。
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方面,持續完善雙層式社保制度,持續發放社會保障給付及各種津貼,調升失業津貼、疾病津貼、結婚津貼及喪葬津貼。降低照顧者津貼申請門檻,調升照顧者津貼。向援助金受益家庭額外多發放一個月全額援助金。調升“三類弱勢家庭特別補助”和“社會融和計劃”的發放金額。推動無障礙環境立法的前期工作。
特區政府積極應對少子化問題,繼續發放育兒津貼,優化醫學輔助生殖補助計劃,擴大孕婦的免費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由現時的35歲或以上擴大至所有年齡層的孕婦。加大對孕產婦的關懷和支援。優化托兒服務,預計增加約150個2歲以下幼兒托額。構建覆蓋孕期至育兒的支援服務網絡。
持續完善長者服務,實施“2026至203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試點跨境養老服務,將與珠海、中山相關部門及合作機構持續溝通,啟動內地院舍轉介試點安排。促進福利跨境連通。進一步擴大覆蓋內地的醫療保險津貼範圍至廣東全省及福建省,合資格居民每年津貼金額上限1,000澳門元。推進粵澳社保公共服務深度對接,計劃修法消除社保權益壁壘。
施政報告提出,要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深化仁伯爵綜合醫院與協和澳門醫學中心的協作,建立與北京協和醫院的線上遠程會診機制,提升本澳疑難重症的診治水平,研究引入核醫學治療,在仁伯爵綜合醫院成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加強衛生中心心理保健和治療服務能力,社團的心理諮詢門診增至10,000個資助名額。
持續優化房屋政策。推進社會房屋建設。有序推進新城A區A5、A6、A10及A11地段社屋設計建造工程,預計2026年至2027年陸續竣工,合共提供4,088個單位。研究實施兩房單位可分配予二人家團的可行性。優化經濟房屋政策。為回應社會對經屋戶型調整的需求,制訂置換制度實施方案後送交立法會審議。持續推進新城A區經屋項目建設。
發展大眾和競技體育。延續全運會效益,舉辦各類大眾體育活動。推進體育資源下沉,充分利用東區-2的B13地段、南灣湖C8地段及氹仔BT7地段的三幅臨時用地規劃新的體育設施,東區-2的B4地段公共房屋裙樓體育設施將於2026年完成和投入使用。支持競技體育發展。
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完善教育體系,拓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推出澳門智慧教育平台,資助學校配備AI教室。優化教學軟硬件,支持學校發展。支持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加強高校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工作。依託中醫藥產業園建立的技術平台,與內地知名高等院校合作推動成果轉化。完善人才申請審批與續期服務,做好第三期人才引進工作。推出新一階段“持續進修發展計劃”。
特區政府重視做好青年工作,鼓勵青年參與社會工作,培養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優化青年就業配對、職前輔導活動。“澳門大專學生內地實習計劃”名額增加至620個,完成實習的學生獲一次性定額津貼5,000澳門元。增加“澳門青年專業發展計劃”、本地實習計劃等名額,讓青年到本地和內地知名企業實習。
施政報告指出,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特區政府始終堅持以市民為中心,在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施政的最終目標就是為市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特區政府將堅持特區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優先,透過穩健、具預見性、前瞻性的施政,確保經濟社會健康長期可持續發展。但不會為了短期效應,只顧一時掌聲,增加長期負擔,甚至留下嚴重後遺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