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成員合影
							
														澳門特區政府今(16)日舉行“2022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獎勵頒獎典禮”,澳門大學獲超過六成、共14項科學技術奬,更包攬全部技術發明獎獎項。此外,澳大研究生的表現也非常出色,共15名博士生及5名碩士生獲頒研究生科技研發獎。
今年共頒發22項科學技術奬,其中澳大獲得14項,分別是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今年的一等獎從缺。
典禮上,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黃聖彪、國家科學技術部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徐捷、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陳允熙以及澳門科學技術獎評委代表等向獲獎者頒獎。李偉農表示,近年特區政府致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培養澳門科技人才,推動以高校和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促使科技成果轉化。他期望澳門科技工作者把握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機遇,共同推動澳門科技創新發展,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貢獻更多力量。
澳大科技學院代副院長黃輝作為獲獎者代表致辭時表示,獲得澳門科技獎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説不只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激勵、一份責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及澳門第二個五年規劃都為澳門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新機遇。立足於澳門這個具有獨特優勢的平台,在各自科技領域深耕的同時,科研工作者也應該同心協力,推動產學研合作,並結合澳門特色,繼續奮鬥在科研第一線,帶動更多澳門年輕人投身科技創新產業。
澳大近年積極部署新的研究戰略,科研實力持續提升,優勢科研領域不斷擴展,越來越多科研成果接近轉化和應用階段。澳大將進一步完善“五位一體”的研究創新及轉化體系,提升科研成果質量和影響力,系統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快科研成果落地進程,以促進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
澳大獲獎項目及名單如下:
| 
 獎勵類型  | 
 獎勵等級  | 
 獲獎人  | 
 項目名稱  | 
| 
 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宋永華, 黃民聰, 張洪財, 戴寧怡, 劉景榮  | 
 城市綜合能源系統運行優化與供能質量治理理論及方法  | 
| 
 邢貴川, 湯子康, 梁超, 郭佳  | 
 金屬鹵化物鈣鈦礦優異光電子特性研究  | 
||
| 
 祝雷, 劉能武, 段俊冰  | 
 新穎多模天線的研究及其在低成本物聯網通信中的應用  | 
||
| 
 王瑞兵, 李銘源, 高成  | 
 “超分子細胞”藥物遞送體系的構建及用於炎症和腫瘤的靶向治療  | 
||
| 
 三等獎  | 
 周建濤, 李元滿, 田晉宇, 吳海威  | 
 面向社交網絡的多媒體安全和取證關鍵技術研發  | 
|
| 
 馬少丹, 施政, 張環, 伍先達, 鞏世琪  | 
 大規模天線通信系統分析理論與優化方法  | 
||
| 
 黃錫榮, 金小慶  | 
 分數階微分方程的高精度算法  | 
||
| 
 技術發明奬  | 
 二等獎  | 
 陳知行, 陳勇, 張明磊, 殷俊, 麥沛然  | 
 實現碳中和 zeta 級數據交換能力的極高效電子芯片  | 
| 
 黃輝, 劉學博, 周沁  | 
 基於語言學驅動神經機器翻譯模型與中葡機器翻譯系統應用  | 
||
| 
 三等獎  | 
 孫國星, 梁瑞  | 
 納米泡沫混凝土  | 
|
| 
 麥沛然, 賈艷偉, 羅文基, 馬許願  | 
 便攜式核酸檢測數字微流控系統  | 
||
| 
 徐青松  | 
 高通量生物微操作機器人系統研發與應用  | 
||
| 
 舒連杰  | 
 高維資產組合優化和指數跟蹤的正則化技術  | 
||
| 
 科技進步奬  | 
 三等獎  | 
 徐青松,譚立武  | 
 智能消毒機器人研發及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