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衛生局舉行“健康社區-全城家家戶戶清積水”大行動總結會 聯動社團深入社區宣導 防控“雙熱”見成效

衛生局舉行“全城家家戶戶清積水”防控雙熱聯合大行動總結座談會

衛生局於8月13日舉行“健康社區-全城家家戶戶清積水”防控雙熱社區聯合大行動(下簡稱大行動)總結座談會,衛生局局長羅奕龍、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主任梁亦好、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副理事長趙蘭瑛、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副理事長程順明、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副理事長何嘉欣、市政署及外僱社團(澳門越南同鄉聯誼會、俾度莉關注印尼移工組織)等代表出席。

羅奕龍局長在會上感謝所有參與大行動的社團和義工,尤其各社團在極短時間內每天動員並組織約160人,在炎熱天氣下深入社區,挨家挨戶上門向居民進行防蚊宣導,指導居民辨識積水及清理方法,並即時清除有關積水,充分展現社團的高度責任感和強大行動力,體現其對社區衛生工作的投入和支持。他同時指出,社區聯合行動雖已圓滿結束,但“雙熱”防控工作仍在持續開展,透過探討加強社區防蚊工作部署,建立長效賦能機制、推廣有效宣導模式,促使居民形成主動清理積水的習慣,持續降低家居病媒蚊孳生風險。而應對“雙熱”工作有兩大方向:一是居民賦能,提升居民防蚊三招能力,即不讓蚊子滋生、不讓蚊子入屋、不讓蚊子叮咬;二是社區賦能,為提前儲備防蚊滅蚊的社會資源及強化相關應對能力,衛生局已聯動社會各界包括政府部門、學校、企業及物業管理業界等,開展組建及擴大滅蚊隊伍的工作,同時呼籲社團共同參與,為轄下場所建立自主滅蚊的能力,衛生局會提供所需的資訊和培訓。

孑孓容器發現率偏高家居存蚊媒傳播風險

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代表總結了大行動成效,大行動於8月3日舉行啟動禮,隨後衛生局聯同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由市政署召集的兩個外僱社團等人員組成宣導隊伍深入關閘、祐漢、黑沙環、下環街、高樓街、望廈、沙欄仔及田畔街等多個地區,挨家挨戶上門向居民進行防蚊健康宣教,面對面指導居民辨識家中容易積水的位置,手把手教導清除積水方法,以減少白紋伊蚊孳生。宣導隊伍累計共進行了7場聯合行動,宣傳超過2.1萬住戶(佔全澳約10分之1住戶),向超過6,200個住戶進行面對面宣教,入戶手把手檢查約1,400個住戶,平均每100戶就發現約16個有孑孓(蚊幼蟲)的容器,比例相當高,這些孑孓一旦成長為成蚊,就可能成為登革熱及基孔肯雅熱等疾病的傳播源,顯示社區家居內存在不容忽視的蚊媒傳播風險。

與會代表積極發言,就社區宣導、清積水及清除孳生源、防蚊及滅蚊等防控工作分享經驗與意見,尤其認同“挨家挨戶”上門直接向居民進行預防蚊媒傳染病的宣導方式的成效。不僅提升了參與義工的防蚊知識,他們亦將所學帶回家中及社交圈,帶動家人朋友共同防控病媒蚊;同時,居民透過上門行動亦獲得防蚊的正確資訊,學會識別和清除家居孳生源,並在宣導隊伍協助下,當場清理積水容器,切實降低了病媒蚊滋生風險。同時,與會代表亦建議與網絡宣傳同步進行及相互賦能,全面提升居民對蚊媒疾病的認知及自我防護意識,從而強化社區整體防控能力,切實保障居民健康,未來亦會積極配合各項防蚊滅蚊工作。

深化防控成效實施精準宣導

在本次行動中發現,家居最常見的五類積水來源為水生植物、花盆底盤積水、無蓋容器、神台水杯及冷氣機廢水積存,這些位置多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卻極易孳生病媒蚊的隱患點。衛生局提醒居民,養成定期巡查與清理的習慣,持續清除家中積水源頭,有效減少白紋伊蚊孳生,是防控“雙熱”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以共同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呼籲居民採取以下措施防範蚊媒疾病:

  • 避免使用盆栽底盤;
  • 花瓶和水養植物,每週至少換水一次,徹底沖洗植物根部;
  • 如不能經常換水,花瓶口用海綿堵住,花盆內放置石卵並高於水面;
  • 緊蓋儲水容器,倒置或收妥未使用的儲水容器;
  • 定期檢查陽台、窗邊、浴室等不易察覺的積水角落;
  • 如積水無法清除,應適當使用蚊砂等滅孑孓藥物處理。

為深化防控成效,衛生局將展開下一階段工作,包括把是次行動中發現的常見積水問題製作成系列宣傳內容,透過社交平台、短視頻及社區通訊進行線上廣泛傳播,針對不同群體,實施精準宣導;同時繼續與各社團、企業、學校及物業管理單位合作,以多元形式持續推動社區防蚊教育。相關宣傳短片、海報及防蚊指引,可於衛生局網站(https://www.ssm.gov.mo/apps1/DenguePrevention/ch.aspx#clg15753 )查閱及下載。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