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醫療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研討會”於今(31)日在鏡湖醫院霍英東博士專科醫療大樓圓滿舉行,該研討會由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活動醫療界活動籌備委員會(下簡稱紀念活動籌委會)主辦,鏡湖醫院協辦,衛生局支持,逾200名本澳醫療界代表出席,現場互動討論氣氛熱烈。
社會文化司司長代表、衛生局局長羅奕龍、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部長萬速成、鏡湖醫院慈善會副主席馬有恆、同善堂值理會主席崔世平、紀念活動籌委會主席陳亦立,以及鏡湖醫院慈善會理事長劉永誠共同主持了研討會開幕儀式。
鏡湖醫院慈善會副主席馬有恆致辭時表示,80年前本澳雖未直接遭受戰火波及,但醫務工作者秉持醫者仁心的信念,以實際行動投身於全民族抗戰。鏡湖醫院以“報國濟世”精神,全力救治傷員、籌集款項物資、收容難民及撫養難童,在艱難條件下守護生命尊嚴,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是次研討會旨在回顧這段抗戰歲月,本澳醫療工作者於國家危難時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通過深入探討以挖掘、整理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讓抗戰精神及職業精神在新時代交相輝映,激勵本澳新一代醫務工作者不忘初心、勇擔使命。他又期望能夠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與智慧啟發,把握當下與未來方向,弘揚愛國主義,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
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則指出,80年前,中國人民以無比勇氣和堅韌意志,歷經浴血奮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其中澳門雖小卻從未缺席,以救亡宣傳、奔赴前線、賑濟難民及募捐籌款等方式展現家國情懷。在“濠江潮湧 紅色抗戰”展覽中,其中大量內容與醫療界相關,包括柯麟院長以鏡湖醫院為根據地救治游擊隊員、組織“澳門中國青年救護團”赴前線;李鐵參加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中區縱隊(珠江縱隊前身)醫療隊;同善堂贈醫施藥,以及何賢、馬萬祺及崔德祺等愛國商人捐款救濟。如今鏡湖醫院與同善堂仍持續貢獻澳門醫療,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更遠赴緬甸進行人道救援,體現抗戰精神薪火相傳。期待澳門醫療界同心協力,共同提升澳門醫療服務質量和居民健康水平;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澳門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獨特地位和優勢,為國家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澳門的力量。
紀念活動籌委會主席陳亦立則從歷史、當下與未來三個方面作出分享。回望過去,澳門醫療前輩在抗戰中以醫術救治傷員及掩護志士,詮釋了白衣天使不僅是生命的守護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審視現在,澳門特區作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之地,應發揮橋樑作用,以“健康澳門”建設為契機,深化大灣區醫療合作,貢獻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展望未來,藉由是次研討會深入探討抗戰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傳承路徑,以鼓勵澳門年輕一代的醫療業界人士,在災難醫學與國際援助領域不斷開拓,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持續發光。他又強調,澳門醫療界應當傳承“紅色醫生”精神,以專業與擔當更好地服務國家和澳門。
是次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嘉賓作專題分享:鏡湖醫院慈善會理事長劉永誠介紹了鏡湖醫院在抗戰中的角色;鏡湖醫院常務副院長李鵬斌講述了紅色醫生柯麟的抗戰事跡;澳門鏡湖護理學院院長尹一橋以“從護士到戰士”為題介紹李鐵校友的抗戰經歷;澳門同善堂值理會主席崔世平分享了同善堂在抗戰時贈醫施藥的歷史;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隊長繆智豐則簡介了澳門醫療界參與國際救援的歷史與傳承。
研討會亦設“抗戰精神的使命與傳承圓桌討論”環節,由衛生局局長羅奕龍主持,鏡湖醫院副院長陳泰業、紀念活動籌委會主席陳亦立、澳門青年醫療人員協會理事長蔡通及澳門醫務界聯合總會副秘書長黃小小參與討論。內容圍繞“什麼是抗戰精神”、“抗戰中澳門醫務人員的歷史角色”和“抗戰精神在新時代如何傳承”三個主題展開,透過互動形式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抗戰精神的內涵,回顧澳門醫療界在抗戰中的貢獻及探討抗戰精神在當代的傳承與實踐等。
衛生局強調,是次研討會不僅是對歷史的深刻回顧,更是對抗戰精神的弘揚與傳承,強化了澳門醫療界的愛國愛澳意識,堅定了為澳門居民健康保駕護航的使命;未來將繼續與各醫療機構及團體等緊密合作,秉承抗戰時期醫者仁心、無畏艱難的精神,共同落實《健康澳門藍圖》的各項目標,推進“健康社區”計劃,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幸福澳門”的施政願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