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輕軌系統預計2011年投入運作


特區政府今(13)日公佈輕軌捷運集體運輸系統首期優化方案,根據規劃輕軌首期方案全長20公里,共設有23個車站,總投資約42億澳門幣,預計可於2011年底竣工投入運作。 建設發展辦公室表示,輕軌系統的建立將有助提升本澳旅遊接待能力,促進與珠三角地區的融合,以及回應社會和經濟的急速發展對公共交通運輸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城市軌道交通骨幹網絡逐步建立,將可促使其他個人交通工具轉變為輔助模式,從而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乘客的總量,落實“公交優先”政策。 優化方案具成熟條件
輕軌研究計劃於2003年開始提出初步方案,期間經歷了三次修訂和諮詢。建設發展辦公室表示,首期優化方案是一個務實可行,兼顧本地實際交通情況的方案,在進行推介諮詢的一個半月後,爭取得到社會共識下,盡快審議落實定案,並期望在2008年中旬進行國際招標及施工,預計可於2011年年底竣工投入運作。 首期建議選線設計,建設發展辦公室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主要口岸(澳門國際機場、港澳碼頭)、居民及就業人口的分佈、居民及旅客需求以及客觀環境和工程可行性等。輕軌首期建設起點由關閘口岸至終點氹仔北安客運碼頭,途經人口密集的北區、外港碼頭、旅遊景區、市中心商業區、機場、路氹城等地點,是連接澳門與離島的重要交通走線。 施工與環境和諧發展
首期優化方案將建議引進架空輕軌系統,此系統對比地底隧道、地面或架空單軌的模式,架空輕軌其優點在於施工技術較簡單、工期較短、建造及營運成本較低、對路面交通及居民商戶的影響較小等。另外,考慮到施工期間的影響,政府會深化規劃沿線環評的準備工作,研究軌道交通與周邊環境和諧發展、相互協調,減低對居民居住和出行的各種干擾。 輕軌將照顧到不同需要的人士,是一個無障礙系統,相比其他交通方式,其優勢主要在於運量大、準時、速度高、佔用地面空間小、清潔環保,特別在道路網難以滿足交通需求的情況下,系統更能突顯它的作用。 根據優化方案建議,首期路線長度為20公里,雙向行車軌道,由關閘經西灣大橋至氹仔再分別往路氹城、國際機場及北安碼頭,沿線車站共23個。系統首期工程由招標到投入營運為48個月,造價約為42億。系統運作每天19小時,在繁忙時間可每三分鐘一班車,非繁忙時間平均三到六分鐘一班車,以雙組列車(即四節車廂)運作時,最高載客量每小時每方向約8,000人次。輕軌車站的服務覆蓋範圍維持至300到500米內,而照顧首期選線中未能覆蓋的城區,將透過在主要車站設置公交運輸轉乘接駁的設施,以及加強輕軌與其他公共交通運輸工具的互補規劃,配合不同城區對公共運輸服務的需求。 七成四受訪者贊同輕軌
除首期建議路線以外,政府將繼續就以下的路線展開可行性的研究:經內港沙梨頭連接關閘及媽閣的澳門環島線,連接半島市內東西走向的路線以及氹仔環島線等。 另一方面,根據建設發展辦委託澳門大學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大規模問卷調查,在接受訪問的1508名本地居民受訪者中,七成四受訪者贊成興建輕軌集體運輸系統;八成受訪者接受十五分鐘步行至輕軌車站;有五成六受訪者認為未來三年交通情況會更差;有六成二受訪者認為使用公交工具可有效解決交通問題。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