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腦膜炎球菌感染及其預防簡介


腦膜炎球菌感染可表現為腦膜炎,或無腦膜炎的腦膜炎球菌敗血症。 腦膜炎球菌(腦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包括A,B,C,W-135,X,Y,Z 的等血清群,血清群之間沒有交叉免疫力,即對一種血清群的免疫力不能預防另一種血清群的感染。大流行多由A 、B或C群引起,其中又以A群引起的最常見。非洲亞撒哈拉地區被稱為流腦帶,經常出現流腦大流行。
潛服期約3-4天(可短至2天或長至10天)。本病通過直接接觸或吸入患者或健康攜帶者的口咽分泌物傳播。病人或攜帶者的傳染性可一直維持到鼻咽分泌物中病原菌消失為止。 多數受感染者的感染者只局限於鼻咽部,可完全無症狀或只有類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少數人會出現急起的發熱、劇烈頭痛、頸項強直、噁心及嘔吐,並可迅速發展為全身性紫癜、休克及死亡。流腦多在冬季多見,各年齡組的人士均易感,每次流行或爆發時的年齡分佈可能不同。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疫苗包括可預防A,C血清群的二價多糖疫苗和可預防A,C,Y,W-135的四價疫苗,以及可預防C血清群的結合疫苗。由於流腦疫苗接種後免疫力維持時間短,需要反複接種,且2歲以下的嬰幼兒的免疫反應較差,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只針對特定高危人群(如入伍的士兵,新入學的大學生等)進行接種,以及面臨爆發危險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接種。 澳門近年記錄到的腦膜炎球菌感染個案是在2001年,一名20多歲女性患B群腦膜炎球菌敗血症死亡。目前國際上尚無有效的針對B群腦膜炎球菌的疫苗。菲律賓碧瑤最近發生的流行性腦膜炎小規模爆發的情況,目前尚未知悉涉及的血清群。巿民可採取下列措施,減少發病的機會。 預防流行性腦膜炎措施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工作和生活場所過度擠迫;
- 勤洗手以保持手部的清潔;
- 均衡飲食,避免吸煙,經常運動,充足睡眠以增強抵抗力;
- 咳嗽,打噴嚏時應遮住口鼻,並小心處理分泌物;
- 在流行地區和流行期間避免在人多擠迫且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停留;
- 前往流行地區時應避免和當地人士密切接觸
- 前往非洲等流行地區或前往參加大規模宗教朝聖活動前應接種疫苗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