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門博物館將推進 建立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澳門博物館主辦的“神韻匠心--澳門神像雕刻”展覽12月4日正式開幕,同時也揭開了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申報工作的序幕,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正式在澳門生效,2007年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宗獨立申報項目“澳門神像雕刻”開展向國家的申報工作,
2008年6月14日獲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讓全澳市民鼓舞和驕傲的喜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列入了特區政府明年施政方針中,澳門博物館將積極地協助和鼓勵本澳各機構、團體或個人進行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名錄申報工作。 申報列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關心和保護澳門的珍貴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現行分為十大範疇,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及民俗十個項目,申報單位須填寫一份詳細的申報書,包括項目簡介、保護單位基本資訊、項目說明、項目論證、項目管理及保護計劃六部分。其中要注意的是,項目說明中須提交申報項目的歷史淵源、歷代的傳承譜系及傳承人等資料。此外,申報單位須為申報項目攝製一部長度約為5至10分鐘的項目簡介記錄片,當中包括項目的概述、傑出價值、瀕危狀況及保護計劃四方面內容,這些內容的介紹要求以普通話講解,並加以中文字幕;還須提交申報項目具代表性的數碼照片5張或以上。 為了讓社會各界更清楚和詳細地了解成為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條件和步驟,澳門博物館將於12月27日上午11時假澳門博物館演講廳舉辦 “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座談會”, 歡迎有興趣進行申報項目的單位及個人出席,希望能令更多本澳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掘及申報,更好地作出保護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