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新聞
氹仔高勵雅馬路重鋪 民署呼籲注意臨時交通安排

民政總署將於本周六及周日(十一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重鋪氹仔高勵雅馬路行車路面,期間將實施臨時交通措施,敬請市民留意及配合交通安排。 鑒於氹仔高勵雅馬路使用多年,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對駕駛者構成危險。民署將對有關路面進行重鋪工程,工程主要刮除約三公分厚的瀝青面層,部份嚴重破損的路段需刮除約八公分厚的瀝青底層,再進行重鋪工作。 為減低工程對交通和市民出行的影響,經與交通事務局協調交通措施後,是次重鋪路面施工將採取分時段進行,本月二十二日〈周六〉及二十三日〈周日〉每日上午六時至下午六時實施有限度通車;凌晨一時至六時則實施封閉交通。工程進行期間引致之交通不便期望市民諒解,並提醒各駕駛者小心留意路面情況,遵守路上設置之臨時交通標誌及指示。
…
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訪問科技基金

中國科學技術院院長白春禮、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安建基、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許瑞明、辦公廳副研究員聶曉偉一行四人在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的陪同下於11月19日訪問科技基金,科技基金主席馬志毅、委員鄭冠偉、陳允熙及科技顧問劉良鋼等會見了來賓。 馬志毅主席對來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且簡要介紹了科技基金的基本組成及運作。指出澳門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賴國家的大力支持,包括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計劃、兩地的科研合作資助,以及對科技人才的培訓交流與奬勵表彰等方面。白春禮院長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中科院時提出"四個率先"的要求,"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中科院研究制定"率先行動"計劃作為未來發展和改革的行動綱領。白院長同時亦肯定了科技基金十年來的工作,以及對澳門科技發展所作出的努力;期望將來加強兩地的科技合作、研究開展合作支持科技研發及科普教育的可行性。此外,白院長還邀請科技基金行政委員會成員於明年參加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期間,訪問中國科學院及參觀其下屬實驗室及研究所。
…
政府有序落實石排灣基建規劃並續完善區內設施

政府重視石排灣社區發展,隨著公屋群住戶陸續遷入,正有序落實該區的中、長期基建規劃,計劃興建通道連接樂群樓平台及兩側行人天橋,方便居民可從現有行人天橋經將建的石排灣圓形地行人天橋直達未來的石排灣水塘休憩區。同時,政府亦持續聽取意見完善區內設施,包括在樂居大馬路中段新增一斑馬線,使區內的社區設施、過路環境及居民的出行更有系統地整合,以營造暢通的過路和出行環境。 石排灣公屋群為本澳最大型公共房屋建設項目,政府一直積極跟進該區的各項配套工作,並透過與區內社會服務團體建立溝通機制,定期舉行會議,及時了解區內存在的問題,著力加以改善。昨日(11月20日)下午,土地工務運輸局基礎建設廳廳長郭子昌、交通事務局交通規劃及建設廳廳長鄺偉卓、房屋局工程事務處處長王世平、建設發展辦公室工程職務主管許震邦、環境保護局環保基建管理中心技術員朱文蔚等,與街總、工聯、婦聯、澳門明愛及民建聯代表再次就石排灣社區內的民生問題交換意見。 會上,政府代表一方面介紹了配合石排灣社區發展的中、長期基建規劃,另一方面亦匯報了聽取意見後所進行的一系列改善工作。為提供居民一個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政府正籌建接駁通道,連接樂群樓平台及兩側行人天橋,讓居民可從樂居大馬路與和諧大馬路交界處的行人天橋經接駁通道到樂群樓平台,再從平台經接駁通道到和諧廣場與和諧大馬路交界處的行人天橋,也可由此經接駁通道和將建的石排灣圓形地行人天橋,直達未來的石排灣水塘休憩區。 構思中的石排灣水塘休憩區會有跑步徑、單車徑、兒童遊樂場及戶外康體區等區域;政府同時會在石排灣水庫東側開闢一兩線雙向新路,以方便來往離島醫院周邊道路及九澳高頂馬路,減輕日後路氹連貫公路及西堤馬路的壓力,也會一併鋪設下水道,減輕石排灣圓形地下水道排水壓力。 此外,為配合居民所需,相關的社會設施已相繼展開,其中CN6d地段衛生及護老設施已動工,目前正進行岩石開鑿及地庫開挖,預計完工期為2016年年底。該項目樓高10層及地庫1層,與CN6b地段交通及民生設施相鄰,分別規劃為衛生中心、藥物治療中心、長者綜合服務設施、精神病康復者長期住宿院舍及地庫公共停車場,提供約200個私家車位及約100個電單車位。除無障礙設施外,項目建設中亦注入環保設計,還採用節能燈具、節水潔具、再生水及天然氣系統。 另一方面,因應石排灣行人天橋開通並投入使用,交通事務局重新檢視區內的過路設施。經視察和分析區內居民的出行習慣及行走動線,將調整樂居大馬路的行人過路設施。配合有關調整,現時設於該處的"石排灣/樂群樓"站及"石排灣/居雅大廈"站位置亦會向蝴蝶谷大馬路方向稍作遷移,原線停靠之15、25、26、26A、50及N3路線維持不變。 經調整後,樂居大馬路近行人天橋的兩條臨時斑馬線將取消,該路中段位置新增設一斑馬線,使區內的社區設施、過路環境及居民的出行更有系統地整合,達至零接駁功能,以營造暢通的過路和出行環境。政府會持續檢視石排灣社區內的交通環境和居民出行習慣,並會與社團及居民保持緊密溝通,因應實際運作狀況適時作出跟進。 至於房屋事務方面,房屋局高度關注石排灣公屋居民之意見,會配合相關權限部門共同持續完善區內配套設施。房屋局會定期在石排灣公屋內舉行不同類型的活動,如早前分別與司法警察局合辦了石排灣公屋家居防罪講座,以及聯同燃料安全委員會和天然氣供應商舉辦了天然氣安全使用講座等,另舉辦了石排灣社屋樂群樓居民交流工作坊,藉以增加睦鄰互助關係。同時,房屋局密切留意居民生活所需,逐步推出商舖招租並調整有關服務類型,現正為於2015年展開第三階段共5個商舖之公開招租作準備。 而在優化垃圾收集工作方面,環境保護局經實地視察和協調後,將於區內合適位置設置7個電動垃圾壓縮桶,待完成供電等配備後,可於短期內投入運作。增設電動垃圾壓縮桶可大大減少區內一般垃圾桶的數量,因而縮減垃圾車進入區內收集垃圾的時間,有助降低因收集垃圾而引起的衛生和噪音問題。而為配合"源頭減廢,資源回收"的環保政策,政府亦將於區內開展廚餘就地處理研究計劃,初步計劃在樂群樓內設置廚餘機,透過有關計劃將有助了解本澳在廚餘收集、運輸、處理和使用等情況,並提升居民的環保意識。 在環保宣傳推廣方面,除會在區內張貼環保宣傳海報外,稍後亦會在樂群樓增設"環保Fun"回收站點,定期回收紙類、膠類以及鋁罐/鐵罐三大類資源垃圾,以鼓勵居民把環保意識付諸實行,養成資源回收的生活習慣。此外,相關部門將與社團合作,組織舉辦不同類型的環保活動。
…
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學界大匯演 喜迎回歸十五載 築夢飛翔建未來

由教育暨青年局主辦,民政總署、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及澳門公職教育協會協辦,澳門美術協會作支持單位"喜迎回歸15載.築夢飛翔建未來"為主題的學界大匯演於11月20日假綜藝館一館舉行。演出以講述幾位澳門年青人所經歷的一次澳門歷史之旅。
在演出前,在眾多嘉賓見證下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升旗儀式,為大匯演揭開序幕。為表達對澳門回歸15周年的美好祝願,教青局邀請1,999名於1999年出生的本澳學生參與製作,以其笑容相片製作成一幅10米X 1.5米的大型藝術作品並於當晚在綜藝館的主前廳展示。希望透過學生們燦爛的笑臉,表達對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的喜悅,同時,亦衷心感謝中央人民政府對澳門特區的關懷和支持。
此次演出匯集了來自全澳學校近500名學生參與,並以嶄新的故事形式演繹。當中的表演融合了舞蹈、歌唱、戲劇、音樂、武術、多媒體等元素連串出四個不同單元,主要講述澳門年青人遊歷澳門歷史之旅。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演出,帶領觀眾經歷一場"尋根"及"追夢"的旅程,共同見證澳門由從前簡樸的漁村蛻變成現今國際都市的進步,並與全澳市民共同見證特區的發展及展望未來,感受到澳門年青人對國家及澳門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當晚,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文化教育部部長劉曉航、教青局局長梁勵、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業務部主任李振華、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政治部副主任曾真棟、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黎鴻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產業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梁慶庭、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馬志毅、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委員會協調員安棟樑、社會工作局代局長黃艷梅、民政總署市民事務辦公室代部長林微笑、澳門中華教育會會長何少金、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會長周伯輝神父、澳門公職教育協會會員大會主席何思寧、澳門美術協會會長黎鷹,以及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教學人員專業委員會委員及各校校長等應邀出席了有關活動。最後,一眾嘉賓與演出者合影留念。
…
民署跟進一宗懷疑組織胺中毒事件
民政總署食品安全中心於十一月二十日接獲衛生局通報一宗懷疑組織胺中毒事件,即時派員前往出售相關食品的場所進行衛生調查,並要求負責人提供相關來貨單據。食安中心會繼續了解最新情況及跟進事件。
根據通報,兩名市民從本澳一所凍肉店購買一款急凍真空包裝吞拿魚肉,於十一月十九日下午自行在家中進行約三小時室溫解凍處理,並作為刺身(魚生)食用,兩人共餐後陸續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民署接報後派員前往出售相關食品的場所進行衛生調查,了解貯存環境及溫度條件,並抽取食品樣本檢驗。同時,要求場所出示有關來貨單據,了解產品的來源,並提醒負責人必須注意食品的貯存溫度及環境衛生、加強食品衛生管理,避免出售懷疑有問題食品,場所負責人亦已自願停售相關懷疑食品。
為減低食品安全風險,食品安全中心呼籲市民,應向可靠及衛生的店舖購買魚類,購買後儘快以適當的溫度貯存,如冰鮮魚類應貯存在攝氏四度或以下、冷凍魚類則貯存在攝氏零下十八度或以下;要留心食品的解凍條件,避免把生冷食品置放於室溫下超過兩小時。另外,由於進食生冷食品具潛在風險,高風險人士如長者、幼童、孕婦和免疫力較弱的人,盡量避免進食未經煮熟的食品,如刺身、生蠔和生蛋等。如對食品衛生狀況及質量有疑慮,應停止購買或食用。另外,亦呼籲業界必須向信譽良好的供應商購入食品,並置於適當的溫度及環境下展示及貯存,亦要適時檢查食品的衛生質量情況。
…
澳門珠海之間口岸下月18日起實行新的通關安排
經國務院批准,澳門與珠海之間的三個口岸將由2014年12月18日零時起,實行新的通關安排。政府發言人辦公室今(20)日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有關信息,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政府發言人譚俊榮、交通事務局局長汪雲、治安警察局副局長梅山明出席發佈會。 自12月18日零時起,澳門與珠海之間的關閘-拱北口岸、路氹城蓮花-橫琴口岸和跨境工業區口岸實行新的通關安排。關閘-拱北口岸開閉關時間分別提前和延後各1個小時,即開關時間提前至早上6時,閉關時間延後至淩晨1時,貨檢通道開放時間維持現狀。 路氹城蓮花-橫琴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適用對象為旅客及客車,即澳門居民、内地勞務人員、學生及訪澳遊客等人員,以及兩地牌大小客車均可24小時通關。現時蓮花口岸貨車通關時間由上午8時至晚上8時則暫維持不變。 珠澳跨境工業區口岸於0時至7時臨時向社會開放,適用對象為步行的内地勞務人員、學生和澳門居民,不包括自駕小車和客車,即訪澳遊客及兩地牌大小客車不可經跨境工業區口岸過關。 政府發言人譚俊榮表示,澳珠口岸延長通關時間及實施24通關,是中央政府惠及澳門廣大市民的一項利民、便民政策,實現了特區政府和廣大澳門市民多年的期盼。新的通關安排,將進一步便利澳門與内地人員的往來,促進兩地交流,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支持和幫助,有利於澳門保持繁榮穩定。他感謝中央政府、國務院港澳辦、澳門中聯辦,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海關總署、公安部、國家質檢總局等國家部委,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和珠海市人民政府等的大力協助。 為配合澳珠口岸延長通關及24小時通關的實施,特區政府各相關部門將做好配套設施和服務,全面確保屆時順利實行。 邊檢方面,珠澳跨境工業區邊境站出入境大堂將更新軟硬件及指示設施,增設10條自助過關通道,未來增至12條,連同原有的6條人手通道,共有18條驗證通道。連接橫琴的路氹城邊境站出入境大堂,現有40條人手驗證通道,31條自助過關通道,將增派邊檢人員,並加開自助過關驗證通道, 為24小通關服務。關閘邊境站亦會相應增加人手,以及透過適當人員調度配合延長通關的需要。 交通方面,實施新的通關安排後,在關閘口岸,將調整現時往返關閘的19條巴士路線的服務時間及班次頻率,並安排保安人員及巴士站長駐場,以協助維持秩序、安排發車及疏導乘客。路氹城蓮花口岸方面,蓮花大橋接駁巴士將24小時提供服務,將調整現有途經路線(包括夜間路線N3)在所有時段均進出"路氹邊檢大樓"站上落客,延長部分日、夜間路線的服務時間。珠澳跨境工業區口岸方面,將新增一條N4夜間巴士路線,連接跨境工業區、青洲與筷子基北灣,方便乘客經由筷子基北灣站轉乘現有夜間巴士路線往返各區。同時,延長青洲至關閘的27號路線服務時間,方便經跨境工業區通關的人員出行。交通事務局亦將對各口岸周邊的通行環境作出梳理和優化。 另外,就跨境工業區口岸零時至上午7時臨時對社會開放,治安警察局將針對青洲一帶加強警力佈控,在晚間增加巡邏及簽箱次數,維護該區良好治安環境。治安警察局交通廳還將與交通事務局保持密切聯繫,增加晚間巡邏的密度,加強檢控交通違例行為,確保青洲區一帶道路的安全和暢通。
…
衛生局調查一宗懷疑組胺中毒事件並已通報民政總署食品安全中心
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於今日(11月20日)上午,接獲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通報收治了1名懷疑組胺中毒的病人。 經調查,事件涉及夫婦兩人,澳門居民,年齡分別為38及33歲。於11月19日晚上8時半在家中一起進食急凍真空吞拿魚刺身,該刺身於進食前2至3日購自氹仔一間冷凍食品專賣店,19日於家中經室溫解凍3小時後進食。進食15分鐘後丈夫出現面部及全身紅熱、心跳加速、氣促病徴,無暈厥或肢體麻痺,即時到仁伯爵綜合醫院離島急診站就診,至晚上約10時太太亦出現類似病徴,亦到仁伯爵綜合醫院離島急診站就診,其中丈夫病情較嚴重,需留院治療,目前病情穩定,而太太經治療後好轉已離院。衛生局表示,事件初步考慮與不適當的解凍溫度和時間有關,目前正進一步調查患者中毒的確切原因,並已即時將事件通報民政總署食品安全中心。 組胺是由細菌引致腐敗所產生,較常見於包括吞拿魚和馬鮫等鯖科魚類,在捕獲後存放期間溫度控制不善所致。一般而言,中毒者會在幾分鐘至2小時內出現面部與口腔泛紅、黏膜與眼瞼結膜充血、出現蕁麻疹、全身灼熱、身體發癢,還有心跳與呼吸失調、頭痛、嘔吐、下痢、發熱等症狀,注射抗組胺藥物可減輕症狀。 預防組胺中毒,應向信譽良好及領有牌照的店舖購買魚類,購買後如未立即食用,應置於攝氏5度或以下冷藏,以減慢組胺的產生,此外,魚類從解凍到烹煮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外食時,也要慎選衛生優良的餐廳用餐,不要吃來路不明或有異味的食物。
…
衛生局接獲1宗腸病毒群集性感染報告
衛生局今日(11月20日)接獲1間托兒所出現腸病毒群集性感染報告,是位於林茂海邊街的婦聯第二托兒所小小班及大B班,涉及9名幼童,4男5女,年齡為1至2歲,於11月9日開始出現腸病毒感染徵狀。所有患童病情較輕,均已到醫療機構診治,無出現神經系統異常症狀或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個案。衛生局現正採集樣本進行檢測,並已指導托兒所進行全面清潔消毒等感染控制措施。 腸病毒感染可由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EV 71型腸病毒等引起,世界各地全年均有,一般夏季高發,可引致多種疾病,比較輕微和常見的,包括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亦可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等。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幼童身上,潛伏期為3至7日,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病者的排泄物傳染,亦可經飛沫、接觸受污染的物件等途徑傳染。孩子在托兒所、幼稚園等地方經常聚集一起,遊戲時會密切接觸,傳染性頗高的手足口病便容易爆發。發病初期有發燒、喉嚨痛,然後手掌面、腳及臀部出現小疱或不痛不癢的紅疹,口腔內會有小疱疹,繼而潰爛。7至10日內水疱與紅疹會漸漸消退,自然痊癒。腸病毒的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中都存在病毒,而糞便可能延至數星期後仍帶有病毒。 衛生局正密切留意腸病毒疫情的發展,並強調,大部分腸病毒感染個案可自行痊癒,但少數病人可能出現致命的併發症。衛生局呼籲家長、學生和學校、托兒所、院舍工作人員採取下列措施,預防腸病毒感染: 個人:
- 洗手:接觸眼、鼻、口前,以及飯前、如廁後及處理完嬰兒的尿片或其它污穢物後要洗手;
- 呼吸道禮儀: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住口鼻,並小心處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 減少接觸: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空氣流通情況欠佳的公眾地方;
- 增強抵抗力:均衡飲食、足夠的水分、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和避免吸煙,以增強抵抗力;
- 及時就醫:若有發燒及出現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的症狀,應盡快找醫生診治,特別是症狀嚴重時。 學校和院舍:
- 環境衛生:確保室內有足夠的新鮮空氣,經常用1:100漂白水稀釋液清潔桌椅、玩具和1米以下的牆身等兒童容易接觸的地方;
- 病人暫停上學入托:留意員工和兒童患病情況,有發熱或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症狀的學童或員工應暫停上學或上班;
- 及時通報:如兒童或員工有不尋常的集體患病情況,應立即通報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電話: 28533525,傳真: 28533524)及社會工作局或教育暨青年局。
…
澳大邀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恩格爾主講“全球金融穩定展望”
由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及亞太經濟與管理研究所合辦的"諾貝爾獎得主講座:全球金融穩定展望",邀請到世界著名經濟學家、二○○三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恩格爾教授擔任主講嘉賓,分享他對穩定全球金融市場的見解,以及討論財務機構如何籌集足夠資金應對下一輪金融危機。講座將於十一月二十五日舉行,歡迎各界人士參與。
恩格爾教授於二○○三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所創立的ARCH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模型,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數列,為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一九六九年,恩格爾教授獲得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先在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系任教,然後在一九七八年進入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執教至二○○三年榮休,目前在紐約大學Stern商學院金融管理系擔任Michael Armellino講座教授。
講座將於十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二)下午三時在澳大劉少榮樓(E4)G078室以英語進行(輔以普通話即時傳譯),並於G062設現場直播。座位有限,有興趣人士請登入澳大網頁https://isw.umac.mo/evm/register/robertengle報名。如有查詢,可致電澳大工商管理學院八八二二四七九九或電郵至kelmenyeung@umac.mo。
…
沙特阿拉伯新增1宗中東呼吸道綜合徵確診病例
根據沙特阿拉伯衛生部門最新通告,證實沙特阿拉伯新增1例中東呼吸道綜合徵確診病例。據資料指出,患者為99歲男性,居於阿爾卡市(Al Kharj),患有其他疾病,已死亡;發病前曾有動物接觸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截至11月7日,全球錄得的中東呼吸道綜合徵冠狀病毒感染個案已增至909例,其中至少331例死亡。受影響的中東國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爾、約旦、阿聯酋、阿曼、科威特、也門、黎巴嫩和伊朗;而法國、德國、英國、突尼西亞、意大利、西班牙、埃及、馬來西亞、美國、荷蘭、亞爾及利亞、奧地利及土耳其均有病例報告,這些病例都和中東國家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中東呼吸道綜合徵病毒感染早期有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但病情會迅速惡化,並有很高的死亡率,免疫力較低的慢性病患者和老人較易感染,且症狀可能不典型。目前資料顯示,該病毒的來源和傳播途徑仍未被確定,病毒可能存在於出現較多病例的國家的動物如駱駝身上,病毒可通過人和人之間的密切接觸而傳染,並已有多起醫院中病人和病人之間以及病人和醫務人員之間傳播的案例。當對所有具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患者進行護理時,應採取飛沫傳播預防措施;而對中東呼吸道綜合徵冠狀病毒極可能或確診病例施行護理時,更應採取接觸傳播預防和眼睛的保護;進行可能產生氣霧的操作時,則應採取空氣傳播預防措施。 衛生局表示,自首次收到世界衛生組織通報起,已加強對不明原因肺炎和群集性呼吸道感染的監測,至今未見任何異常。衛生局提醒前線醫務人員注意保持警惕,特別是對來自或曾前往中東旅行的人士,應及時通報可疑病例,並採取相應的感染控制措施;居民外遊,特別是前往中東地區時,應注意個人衛生和食物衛生,避免到當地醫院或接觸當地患病的人士,及避免接觸動物特別是駱駝及到農場,避免飲食未經適當處理的飲料(如駱駝鮮奶)和食物。外遊回澳後,如有不適,應及早就醫,並向醫生詳述旅行史。有關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的詳細資料,可查閱衛生局網站(中文http://www.ssm.gov.mo/portal/csr/ch/main.aspx,葡文http://www.ssm.gov.mo/Portal/csr/pt/main.aspx) 或致電衛生局熱線28700800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