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新聞

顯示模式: 網格 列表

衛生局呼籲巿民和機構注意防範病毒性胃腸炎感染(更新版)

衛生局11月19日接獲培正中學通報群集性胃腸炎事件。出現群集性胃腸炎事件為幼稚園K2B班學童,主要出現嘔吐和腹痛病徵,至今共16名病童發病。病童病情較輕,已到醫療機構診治,1名學童因嘔吐頻繁需住院病例,目前情況良好。從病人的臨床表現來看,事件由諾沃克樣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較大,衛生局人員現正採集病童大便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 衛生局已要求學校加強清潔消毒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感染控制措施,該班所有學童暫停上課至22日。 諾沃克樣病毒和輪狀病毒是病毒性胃腸炎的常見病因,多發生於秋冬季節,極容易傳染。諾沃克樣病毒感染極容易在集體院舍,如安老院及學校引致爆發,各年齡人士均易感。其傳播途徑包括食用或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觸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接觸受病毒污染的物品;或經飛沬傳染,潛伏期通常為24至48小時。輪狀病毒感染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傳播途徑主要是接觸患者的糞便。兩傳染病的病徴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水樣便、腹痛、輕微發燒。一般病情較輕,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1-5天,併發症不常見。兩疾病均需由實驗室檢測才能證實。 目前,本澳已進入諾沃克樣病毒感染和輪狀病毒感染的高發季節。衛生局呼籲全體巿民應特別注意個人、環境和食物衛生。飲食業從業者或護理人員如有嘔吐或腹瀉現象,切勿上班,並應盡早求診,採取嚴格的個人衛生措施,防止疾病進一步擴散。若出現懷疑病人時,照顧者應非常小心處理病人的糞便及嘔吐物,而在照顧完每個病人後應立即更換手套及洗手。所有托兒所、學校、院舍及類似機構,如有集體發病情況,應即時聯絡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電話: 28533525),以便即時跟進。


特區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對基本法精神認識一致

行政長官何厚鏵今(19)日強調,澳門特區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對基本法的精神有一致認識,在重大問題上較易達成共識。 行政長官今日中午與境外媒體代表會面時被問到日前有港澳辦官員指澳門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方面配合得較好,何厚鏵表示,他對有關言論的理解,是指澳門特區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均按照基本法辦事,對基本法精神的理解也有統一的認識,各自按基本法和相關法律執行本身的職責。 他指出,澳門特區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均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及憲制框架下各自履行職責。澳門的司法機關,法院和檢察院,始終堅定不移地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其獨立性受法律保護,不受任何干預。他舉例稱,澳門特區司法機關對涉及行政當局的訴訟的判決,行政當局敗訴多於勝訴,部份案件行政當局亦正進行上訴程序。 行政長官亦與傳媒分享他個人的想法。他指出,從歷史淵源來看,特區首任行政長官他本人、立法會前主席曹其真、現任主席劉焯華,均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因職務關係,具體參與澳門特區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大家一同參與了澳門基本法的整個諮詢和起草過程。 他認為:「大家有幸從共同工作環境一起走過來,儘管在不同機關執行工作,對某些事情可能有不同見解,但對於理解基本法及中央對澳門的方針政策,大家的起步點都相同,這點相信有助於大家在重大問題上較易達成共識,但這共識絕非意味要放棄或犧牲不同機關按基本法履行職責時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就推進澳門政制發展,行政長官表示,一定要按照澳門《基本法》精神,循序漸進地推行。 他指出,社會如果執著於一個問題而爭辯不休,是不利發展的,但若認為大家都不作聲,澳門就一定好,也是不科學的;主要還是取決於大部份澳門市民想要些什麼。 他又表示,各項事物都受客觀及主觀因素影響,必須從發展過程中不斷摸索才能成功,一個社會的發展,任何事都有先後順序。


一名受傷內地旅客出院

11月17日在同安街發生的三輛旅遊巴士相撞交通事故中,在鏡湖醫院觀察的中年女子經治療後已經出院。 另外,在仁伯爵綜合醫院觀察的中年男子,經治療後情況改善;神經外科醫生診斷其脊椎已無大礙,但為慎重起見,傷者仍然留院繼續接受觀察。


本地新增1名確診患者出院

世界衛生組織流感大流行警示維持在6級,嚴重程度為中等;本澳警示級別為第6級藍色,本地疫情為一般。 11月18日,因流感樣症狀而到仁伯爵綜合醫院急症室求診的兒童占兒科求診人數的64%,成人則占成人求診人數的20%。11月19日,本地有1個班因流感樣徵狀群集事件而須停課。衛生局仍在繼續密切監測學校、院舍和其他機構流感流行情況。 截至11月19日下午,沒有新增甲型H1N1確診患者入院;一名確診患者經醫護人員盡心照顧現已出院,目前仍有2名確診患者正在醫院接受治療,情況嚴重。


旅遊局赴滇推廣澳門

「2009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今天(19日)在雲南省昆明市開幕,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聯同業界代表赴滇參加,藉此加強與內地及國際旅遊業界的聯繫,並推廣澳門為休閒及商務旅遊目的地。在旅遊交易會開幕前,旅遊局及業界代表獲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杜江接見。 一連四天的「2009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於11月19至22日在昆明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副局長文綺華、旅遊局工作人員以及來自旅行社、酒店及會展中心等14個旅遊業機構的代表,參加此次旅遊交易會。 旅遊局展位以「感受澳門」為主題,面積超過150平方米。現場有專人提供澳門旅遊資訊,讓業者及內地市民了解澳門旅遊業現況和資源。另外,本澳業界代表亦積極與內地及國際業者洽談。旅遊局務求透過大型的國際旅遊展,增加澳門知名度,進一步拓展內地和國際市場、促進業界聯繫。 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杜江昨日接見了旅遊局副局長文綺華及業界代表。會上,杜江向代表團介紹內地今年的旅遊情況。他表示自八月起內地旅遊市場呈現復甦跡象,加上二零一零上海世界博覽會將吸引更多旅客,所以對明年內地旅遊市場的表現表示樂觀。杜江也提出內地、香港及澳門可探討在國際市場上聯合推廣一程多站式旅遊產品 。 文綺華代表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感謝國家旅遊局多年來的支持,並歡迎聯合推廣一程多站式旅遊產品的建議。她表示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一直與香港、廣東省的城市以及四川共同拓展區域旅遊,並會在未來加強與其他城市的合作。 「2009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由中國國家旅遊局、雲南省人民政府及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主辦,來自94個參展國家/地區近3000個單位參展,其中海外參展單位有1192家,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本屆旅交會成為中外旅遊業界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推動國際旅遊市場的恢復。 交易會期間,前來澳門展台查詢或洽談業務的內地及海外旅遊業者絡繹不絕,更有大批當地市民到澳門展台索取旅遊資料及宣傳單張,廣收宣傳之效。


粵澳供水專責小組舉行珠澳供水情況通報會議

粵澳供水專責小組今(19)日在珠海舉行珠澳供水情況通報會議,澳方組長黃穗文、粵方副組長朱兆華、珠海市海洋和農漁局局長郭仲秋、澳門自來水執行董事范曉軍及珠海市水務集團總經理李東義等出席會議。粵方副組長朱兆華在會上強調,內地水利部門有信心在今冬明春鹹潮期間確保珠澳兩地的供水安全。 粵澳供水專責小組粵方副組長朱兆華表示,今年上游流域降雨量比往年同期偏少,鹹潮形勢嚴峻,但他相信在上下游各方的積極配合下,必定能做好水量調度工作,有信心保障珠澳兩地在鹹潮期間的供水安全。他又指出會優先做好水量調度工作及保障市民生活用水安全,電力及企業生產則予以配合。然而,朱兆華又認為珠海和澳門的飲用水安全雖然得到保障,但珠澳兩地政府亦不能掉以輕心,應加強節水宣傳力度,共同抵禦鹹潮威脅。 粵澳供水專責小組澳方組長黃穗文在會上感謝珠江水利委員會、廣東省水利廳及上游流域省區為保障澳門供水安全而作出的努力。澳門特區政府亦致力推動公共部門、酒店業、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實行節水措施以及使用節水器具,並正加緊制訂節水器具技術標準,使各公共部門日後進行公共工程和採購節水器具時有規範性的指引可循,共同發揮最有效的節水效果。特區政府短期內還會進行連串的節水宣傳計劃,透過不同媒介向市民加強宣傳節約用水的重要性。鹹潮期間特區政府啟動了鹹潮訊息發佈機制,並制定紓鹹措施保障市民尤其弱勢社群的飲水安全,在市政綠化、公共設施及體育場所方面亦實施一系列的開源節流措施,更推出“全民節水回贈計劃”,鼓勵市民積極節約用水。 黃穗文呼籲全澳市民及工商界響應節水行動,積極節約用水,實行一水多用,避免浪費珍貴的淡水資源,為保障用水安全出一分力。


盧家大屋展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絕技現身澳門

盧家大屋迎來新一批的內地優秀工藝家,即日起於盧家大屋展演“錫繡”及“恵山泥人”並開設工作坊,歡迎市民遊客前往欣賞並參與製作。 無錫刺繡又稱“錫繡”,早在春秋時期就稱譽中原,歷史悠久。“錫繡”的針法複雜,計有戳紗繡、挑花繡、堆紗繡、列針繡等百餘種之多。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錫繡”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了“雙面精微繡”,成為舉國公認的優秀藝術品種。“精微繡”的藝術特色主要在於卷幅微小、造型精巧、繡技精湛,有所謂的“寸人豆馬、蠅足小字”之名。精微繡的技藝要求十分高,在繡制精細部分時,須將一根絲線劈成八十分之一,藝人必須手眼與心靈相通,方能繡成。2008年無錫精微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次來澳的趙紅育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屬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她師從無錫著名老藝人,經過長期的藝術錘練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刺繡工藝上具有極高的造詣,最擅長“雙面精微繡”。其作品精細微妙、神形兼備,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讚賞,多次在國家和省市評比中獲首獎,是收藏價值極高的工藝美術珍品。 同時展演的另一傳統民間藝術是我國著名的無錫“惠山泥人”。無錫“惠山泥人”據考始於明代,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惠山泥人”大致可分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造型簡潔、色彩明快,內容大多以喜慶吉祥為主,如大阿福等,寄託民間祈求祥瑞、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細貨手捏泥人內容多以戲曲題材為主,又稱“手捏戲文”。製作“惠山泥人”對材質要求嚴格,需取惠山當地稻田深1米的烏土為料,技藝極為複雜,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壓、貼、鑲等,有“手捏十八技法”之稱。粗貨、細貨大部分都有彩繪,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手捏泥人作為惠山泥人的精華,其造型生動自然,色彩富麗悅目,裝飾精緻講究,深受喜愛,是“無錫三寶”之一。泥塑“大阿福”的形象是惠山泥人的代表,名滿天下。惠山泥人是國家優質產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2006年被國務院於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無錫惠山泥人廠工藝師周璐擅長手捏泥人,其作品簡潔撲拙、神形兼備。多次參加民間絕技展、民間藝術文化展等活動,獲獎甚多。作品《青獅阿福》入選中國文聯舉辦民間藝術展;《黛玉葬花》獲江蘇省旅遊產品金獎;多件作品被德國、法國和省、市博物館、藝術館收藏。 盧家大屋民間工藝展演活動逢周二至周日,澳門公眾假期工藝家將駐場與現場觀眾交流創作心得;逢周末由工藝家主持的多場工作坊歡迎市民報名參與,費用澳門幣20元正。有關活動的詳情查詢,可致電文化局8399 6699 或瀏覽www.icm.gov.mo。


廉政建設十年間不斷強化

行政長官何厚鏵今(19)日強調,總結本澳十年來的廉政建設工作,政府本身及公務員團隊的廉潔水平大大提高,整體社會對廉潔的重視程度也不斷增加;從個別重大案件中吸取教訓,檢視制度,讓公眾加深認知,對本澳社會的逐漸成熟起著一定積極作用。 行政長官中午會見境外傳媒代表時表示,以職能架構和政府的支持程度而論,1999年可以說是本澳廉政工作的重要起點,廉政機構自此具有相對獨立的調查權,社會亦全面加強廉政建設。 他進一步指出,從愈來愈多的國際企業選擇來澳投資,足見本澳的廉政建設在這十年間取得了一定成績。這些透過重大融資的上市企業和相關的投資銀行,在決定到某地投資前,必定事先評估當地的行政效率和廉潔程度等因素,確定是否具備相對健全的營商環境。 行政長官認為,涉及政府官員的貪污案件,對政府形象和威信定會造成影響,尤其在澳門這種自由多元的小型社會,不論事實、傳聞或推測,都會在審訊過程中不斷出現,傷害必然存在。他表示:「隱瞞事實可能大家都好過點,但這並非好事;相反,大家付出代價,去面對及處理好事件,從而吸取教訓及認識問題,到最後,好處一定會大於壞處。」 他又強調,面對重大案件,更重要的是行政當局如何作出處理,全力配合廉政公署徹底調查,絕不能干預司法程序。他認為,若社會出現傳聞謠言,政府立即作出澄清,滿足某些想法,是完全不尊重司法獨立。廉政公署長期深入調查,充分搜集證據,檢察院進行大量工作,才決定誰人有罪予以起訴,而非從政府或社會角度去推斷鎖定。 行政長官指出,該案件的影響具有輻射性,部分工務部門人員雖不涉案,卻造成心理負擔,對相對敏感或需酌情判斷的工作有所顧慮,作為政府,既要顧及公務員的問題,又不能停頓民生工程,拖延社會發展。但他認為,這些過程,最終將成為有利“澳人治澳”的寶貴經驗。


節水小組到護養院辦節水講座推廣節水器具

特區政府「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工作小組」於今(19)日為黑沙環明暉護養院的員工舉辦「慳水有妙法」節水工作坊,介紹了護理工作中的節水方法以及用水習慣,藉此加強護理人員的環保節水意識。另一方面,節水小組亦與社會工作局合作為明暉護養院安裝了節水花灑以及節水水嘴,進一步普及節水器具的使用並鼓勵社區節約用水。 「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工作小組」秘書長唐玉萍指出,由於安老院等護理院舍對衛生情況的要求較高,院舍日常的用水量亦相對較高,當中為長者淋浴以及沖廁等清潔用水佔了日常用水的大部分。提高院舍內護理人員的環保節水意識,將能有效地減少院舍的用水量,並有助推廣社區的節水工作。 節水小組除透過「慳水有妙法」節水講座,向護理人員灌輸節約用水的意識,以及良好的用水習慣外,亦講解了節水器具的類別及用途,並即場示範了節水器具,包括節水花灑和節水水嘴的安裝方法以及節水效能。 另一方面,為進一步推廣和普及節水器具和設備,節水小組已經與社會工作局合作,為明暉護養院安裝節水花灑頭和節水水嘴。經過測試,護養院內安裝節水花灑和節水水嘴後的節水率分別為37.4%和62.4%,每年的總節水量將超過5,600立方米。 節水小組將加強與社會工作局的溝通和合作,繼續為本澳的護理院舍舉辦節水工作坊,並分階段完善本澳護理院舍內的節水設備。小組亦將加強向市民推廣環保節水的意識,舉辦社區節水活動,向市民灌輸節約用水的重要性,推動市民大眾共同構建節水型的社會。


特區政府修正土地法配合發展需要

行政長官何厚鏵表示,澳門特區土地法在某些方面確實與時代發展有差距,特區政府過去一兩年與立法會相關委員會緊密合作,不斷檢討,期望對土地法作出修正,符合澳門發展需要。 行政長官今(19)日會見境外傳媒代表時被問到有發展商未在批地期限內發展時指出,現時的土地法是從回歸前的法律延伸而來,其中要求發展期方面,在各地類似法律中可能屬最短,不符合現實。 他解釋,不論發展商投地或政府批地,若期限不夠長,遇上整體經濟差時,發展商不可能在經濟起伏循環中投入發展,因此土地發展期限必須適當合理。 何厚鏵向傳媒闡釋批地問題的歷史因素。中、葡兩國在回歸前確定當時的澳葡政府每年批地上限,而有關批地的溢價金必須預留一半作為土地基金予未來特區政府作儲備。當時整體經濟並非相當好,特別由1993年國內實行宏觀調控後,澳門經濟低迷至1999年;加上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後遺症延伸至2002年。 他透露,澳葡政府只能以批地換取資源作為財政收入維持運作,因此在該段時間批出了大量土地。雖然社會情況令發展商覺得根本不會有發展前景,但也付出溢價金投得土地作儲備。及至回歸後,大量回歸前批出的土地仍未具備經濟條件發展。 他認為,澳門本身土地資源不多,若單憑法律容許立即收回未發展的土地,相信會涉及大量訴訟,既影響投資者信心,也對澳門整體發展不利。他期望未來適當擴闊土地資源後,有關問題可逐步合理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