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新聞

顯示模式: 網格 列表

會展業發展委員會舉行2012年第三次平常全體會議

會展業發展委員會於本年12月12日早上假經濟局7樓會議室舉行了本年度第三次平常全體會議。會議由委員會主席、經濟財政司譚伯源司長主持,由政府、行業及社會各界代表組成的11名委員出席是次全體會議。 是次全體會議通過了由經濟局推行的「會展活動激勵計劃」之優化建議。自2013年1月1日起,除原有的支持及協助項目外,「會展活動激勵計劃」將對會議活動新增宣傳及推廣,以及同聲傳譯及文件翻譯的支持,支持比例分別為宣傳及推廣費用的50%(上限金額為澳門元10萬元)及同聲傳譯及文件翻譯費用的15%(上限金額為澳門元2萬元);此外,在展覽方面,增加對展品及貨運物流,以及宣傳及推廣的支持,支持比例為相關費用之50%,上限金額分別為澳門元10萬元(展品及貨運物流)及澳門元20萬元(宣傳及推廣)。 另外,為配合會展業發展委員會新一屆委員之委任,是次會議決議了"會展業發展政策及研究小組"及"發展對外合作小組"兩個小組名單。各小組委員將繼續就其職責範圍內之專題進行討論,並跟進及落實小組的各項工作。


第七期「物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課程」畢業典禮

為提升本澳樓宇管理水平,推動物業管理服務走向專業化,房屋局和勞工事務局合辦第七期「物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課程」,有關課程於12月7日舉行畢業典禮。課程自2006年舉辦至今已有260名學員順利完成課程,並任職於本澳物業管理機構貢獻所長。 第七期「物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課程」於12月7日假房屋局舉行畢業典禮。房屋局代局長郭惠嫻、勞工事務局副局長林美美、香港職業訓練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系主任胡惠明、澳門物業管理業商會副會長周爵、英國特許房屋經理學會(亞太分會)代表崔銘文分別在典禮上致辭,並向結業學員頒發畢業證書及與學員拍照留念。 會上,房屋局代局長郭惠嫻致辭時表示,隨著澳門近年經濟迅速發展,住宅樓宇及商廈數量增多,居民對物業管理服務需求亦日益增加,為推動本澳物業管理服務走向專業化並提高行業水平,房屋局繼續與勞工事務局合作舉辦「物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課程」,向物業管理從業員提供更多之在職培訓機會,培育專門的物業管理技術人力資源,強化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優化管理質素,為應對未來的挑戰及早籌謀。 勞工事務局副局長林美美致辭時表示,為改善樓宇管理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以及配合特區政府將會立法規定從事樓宇管理業務的機構,必須設有最少一名技術主管,勞工事務局與房屋局自2006年起合辦「物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課程」。由於課程全面及深入地教授樓宇管理的各項知識,因此不但深受業界人士歡迎,其他從事相關職業的人士亦踴躍報讀,至今全澳大半的物業管理公司已參與有關課程,使從業員專業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優化了行業的整體服務素質。 有關課程邀請香港職業訓練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理臣山分校)、澳門物業管理業商會及英國特許房屋經理學會(亞太分會)度身設計課程內容,主要涵蓋物業管理運作、樓宇設施及維修保養、顧客服務和品質管理、大廈管理法律常識、人力資源及財務管理等,務求深化學員實務處理技巧,同時為業界引入物業管理行業的現代化管理概念。總課時為310小時。 根據課程規範,學員必須通過專業考核,出席率亦必須在80%或以上,才可取得課程結業資格。能結業的學員除獲頒發由兩個主辦機構聯合簽發的課程證書外,香港職業訓練局也頒發專業文憑證書。第七期「物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課程」有37名學員結業。 「物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課程」自2006年至今已舉辦到第八期,共260名學員通過專業考核獲發畢業證書,其中,大部分畢業學員現職於本澳物業管理機構貢獻所長,為將推出之《從事分層建築物管理業務及管理員職業的法律制度》儲備人力資源,推動行業邁向更專業的服務水平。


22家消費維權單位聯合抽查車內空氣品質 合格率逾九成建議增加檢測其他有機物項目

22家消費維權單位引用《乘用車內空氣品質評價指南》,開展一項全國性的汽車車內空氣品質比較試驗,檢測汽車車內8項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限值,43款汽車的樣本合格率達到93%,22家消費維權單位就進一步建議在相關標準內適當增加有機物揮發物質的檢測項目,保護消費者的健康。 今年3月1日,國家環保部與國家質檢總局公佈了《乘用車內空氣品質評價指南》,規範對象為私人用途的輕型機動車輛。為全面瞭解內地汽車車內空氣品質狀況,促請當地汽車廠商不斷改善車內空氣品質,確保向消費者提供符合國家安全環保標準的汽車產品,22家消費維權單位聯同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以公開徵集的形式,共檢測了當地消費者提供的購買2個月以內、且符合《乘用車內空氣品質評價指南》相關要求的25個汽車品牌(包括進口品牌)的43款汽車車內空氣的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8種常見車內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指標進行了測試。 比較試驗結果顯示,車內空氣品質狀況總體較好,達成率為93.02%,只有3個樣本的車內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超標,超標的揮發性有機物為甲醛或乙醛。除了這3個樣本超標外,其他車型雖然也檢測出了甲醛和乙醛,但其含量都在國家標準規定的濃度範圍之內。 22家消費維權單位在《汽車室內空氣品質比較試驗報告》指出,車內空氣中存在的揮發性有機物有上百種之多,包括烴類、醛類、酮類物質等,而《乘用車內空氣品質評價指南》只規定了其中8項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限值。因此,此次比較試驗雖然達成率較高,但並不意味達標車輛中沒有其他揮發性有機物,也就是說,達標不代表沒有異味。對此,22家消費維權單位建議:國家標準中應適當增加其他有機物揮發物質的檢測項目。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專家指出,車內空氣污染的"禍根"一般是在車輛生產過程中"種"下的,在車輛製造出來之後再去治理污染的方式不適合汽車這一特殊商品,而且其治理效果極其有限,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汽車生產企業應對車內污染治理承擔第一責任。 22家消費維權單位同時提醒消費者,雖然車內空氣污染的程度可能會隨著車體材料中有害物質的不斷釋放而有所減輕,但在購買新車初期,上車之前最好先打開車門放放異味,並在行駛過程中經常開窗通風,在使用空調時則應多採用外迴圈模式,以利於保護自己和其他駕乘人員的身心健康。 本澳消委會為22家消費維權單位之一,建議消費者可登入城市消費維權網(www.315city.com)瀏覽這項《汽車室內空氣品質比較試驗報告》的檢測詳細結果。


湖畔大廈停車場下周二(18日)啟用

配合氹仔湖畔大廈住戶本月中下旬陸續入伙,交通事務局將於本月18日(周二)上午10時開放湖畔大廈停車場,提供超過1,800個電單車及輕型汽車泊車位予公眾停泊。為鼓勵駕駛者更多使用停車場,車輛在該停車場連續停泊少於十二小時可豁免收費,隨後每小時收費為電單車1元,輕型汽車3元,不足1小時均以1小時收費計算。 特區政府高度關注市民大眾的出行需要。在車輛停泊方面,持續興建公共停車場及積極在條件許可的地方增設公共泊車位,回應市民大眾的停泊需要。今年以來,政府已按照澳門陸路交通運輸政策的相關行動計劃,先後完成並開放氹仔中央公園停車場、氹仔客運碼頭停車場及望賢樓停車場,為公眾提供逾4,000泊車位。 至年底新增逾5000個泊車位
另外,因應湖畔大廈落成,大量居民陸續遷入,除積極開拓巴士服務、與工務部門加緊優化現場及周邊的通行環境,以便利區內居民出行外,考慮到部份居民自行駕駛車輛出行,政府亦在湖畔大廈地庫興建三層的公共停車場,提供1,132個重型及輕型電單車泊車位,678個輕型汽車泊車位。有關工程已全面竣工,並將於本月18日(周二)上午10時對外開放。屆時,連同上述已開放使用的停車場,今年底政府合共提供超過5,000個新增泊車位予公眾停泊。 湖畔停車場首12小時免費停泊
而為滿足氹仔湖畔大廈一帶居民的泊車需求,鼓勵駕駛者更多使用公共停車場,以及增加車位的流動性,湖畔大廈停車場會先以試驗性收費形式開放,車輛在該停車場連續停泊時間少於12小時可豁免收費,若車輛連續停泊超過12小時,則需按照公共停車場的使用及經營規章規定收費,即重型及輕型電單車每小時收費澳門幣1元,輕型汽車每小時收費澳門幣3元,不足1小時均以1小時收費計算。暫不設月票。 為便利車輛出入及疏導現場交通,湖畔大廈停車場設有多個不同出入口,輕型汽車出入口分別設於美副將馬路、馬德拉街及湛江街,電單車出入口則設於湛江街及美副將馬路,呼籲駕駛者留意。 該停車場啟用後,交通事務局將密切留意其運作情況,適時作出檢討和優化。


續優化氹仔公交服務 6新站點18日起運作

配合氹仔湖畔大廈經屋項目及中央公園等設施落成,同時為優化氹仔東亞運圓形地、下環一帶的公共巴士服務,交通事務局將於12月18日(周二)推出新一階段巴士路線調整,涉及19條常規路線的調動,及將現時只於清明及重陽節運作的39特別路線調整為湖畔大廈往返亞馬喇前地的快速直達路線,交通事務局期望,通過是次調整進一步完善相關區域的巴士服務,回應居民出行需要。 39路線改作常規路線接駁湖畔大廈往返亞馬喇前地
氹仔湖畔大廈竣工,隨著住戶相繼入伙,區內對公共巴士服務需求將隨之增加。為配合居民出行所需,設於湖畔大廈地下的巴士轉乘站及於湖畔大廈對面的湖畔公園增設的新巴士站,將率先於本月18日(周二)投入使用,屆時,11、26、30、34、35、36、AP1、MT3及N2將駛入湖畔大廈巴士轉乘站停靠,而現時途經氹仔美副將馬路的26、30、34及MT3亦將停靠"湖畔公園(T409)"站。至於現時只在清明和重陽節運作的39路線,將改作為湖畔大廈往返亞馬喇前地的快速專線,讓湖畔大廈一帶的居民透過該路線,以點對點營運模式直達亞馬喇前地站轉乘其他路線前往澳門半島各區,該專線服務時間由早上7時至晚上11時30分,班次頻率約15分鐘一班。 36路線不經東北馬路 東亞運圓形地近兩站點 與此同時,因應氹仔中央公園即將竣工,為方便居民前往,交通事務局將於中央公園所在的成都街及哥英布拉街各增設一巴士站,在成都街一側巴士站為"氹仔中央公園/成都街(T412)"站,而哥英布拉街一側則巴士站為"氹仔中央公園/哥英布拉街(T413)"站,並調整36路線停靠上述兩個站點。由於36路線調整途經氹仔湖畔大廈及中央公園後,將改為行經廣東大馬路及氹仔美副將馬路,為免路線調整後出現繞路情況,故不行經奧林匹克大馬路及氹仔東北馬路,36路線往後將不停靠以下站點,包括:"南新花園"站、"匯景花園"站、"基馬拉斯/濠景"站、"氹仔電訊"站、"新世紀酒店"站、"氹仔東北/聚龍明珠"站、"澳大體育綜合體"站、"亞利雅架前地"站、"基馬拉斯/成都街"站及"賽馬會-1"站,以加強路線周轉能力。 然而,為補充氹仔東北區的巴士服務需要,局方將延長現時37路線的服務時間,由早上7時至晚上11時45分,並改為周一至周日及公眾假期均提供服
。而配合氹仔中央公園增設的巴士站使用,在基馬拉斯大馬路的"基馬拉斯/濠景(T369)"站將同時取消。 另外,設於氹仔東亞運圓形地海旁休憩區內的單車徑設施即將開放,為方便市民前往上述地點使用各項康體設施,局方亦於東亞運圓形地及東亞運大馬路近西灣大橋路段增設兩巴士站,其中靠近東亞運圓形地之巴士站為"東亞運圓形地(T410)"站,近氹仔西灣大橋引橋位置的巴士站為"東亞運大馬路/西灣大橋(T411)"站;停靠此兩站的路線有26及MT4路線。 下環站點再調整平衡站點過密和乘客所需 同期,下環區河邊新街一帶的巴士站點亦將作調整,其中在下環街與沙井地巷之間的河邊新街,即聖瑪沙利羅學校對出位置將重設"河邊新街/下環(M188)"站,以方便附近學校師生和家長使用巴士服務,但為減少該區巴士站點過密,造成交通擁擠情況,將取消"下環/小販巷(M186)"站,屆時,原經該道路的1、2、5、6、7、10、10A、11、21A、26 及N3路線,在停靠"河邊新街/街市(M184)"站後,便會直接前往"河邊新街/下環(M188)"站。 為方便乘客熟習新路線及調整路線的安排,是次巴士路線調整初期,交通事務局將安排輔導人員在相關巴士站派發宣傳單張及提供巴士路線諮詢服務,局方並印製了相關宣傳單張,歡迎公眾索取又或是登入www.dsat.gov.mo瀏覽有關資訊。


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和青年事務委員會舉行聯合座談會

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和青年事務委員會約50名委員,於本年12月12日假旅遊活動中心會議廳舉行聯合座談會,兩個委員會的職能雖有不同,但每年一度的聯合座談會有助對非高等教育和青年事務有更多的交流和啟發。會議由委員會主席、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主持。是次會議內容包括簡介家長教育工作的開展及構思、報告"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對澳門教育的啟思、報告語文教育的工作情況、簡報青年政策諮詢初步分析結果以及簡介本澳職技教育發展等。 會議首先由教青局氹仔教育活動中心主任鄺耀忠介紹家長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包括培訓家長教育導師、出版《家長教育教材》、支援家長教育活動、推動家校合作、宣傳家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接著,由教青局學校督導協調員黃懿蓮介紹"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對本澳教育的啟思,介紹有關計劃的目的、意義,本澳自2003年至2009年期間參與PISA的情況及結果,以及教青局參考PISA研究結果所作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以培養學生基本學力要求為導向的課程改革、提高學生閱讀興趣與能力的持續政策、提高教師有效的評核學生能力的五年計劃;鼓勵對PISA的研究,促進本澳教師專業質素的提升,以及針對降低留級率,建議未來持續推動相關政策措施的工作。 教青局語言推廣中心主任譚可珍亦介紹了該局推動語文教育工作的情況,包括持續豐富暑期語言及文化學習活動、開設培養本地中葡雙語人才培訓課程、透過教育發展基金開設校本語言學習及組織閱讀活動、校本葡語學習課程、優化校內閱讀閱條件、完善網上閱讀計劃,為市民提供不同語言學習的課程及媒體學習機會。 教青局職務主管尉東君簡介《澳門青年政策(2012-2020)》諮詢意見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情況。初步分析顯示,諮詢期間共收到396份共約1千3百多條的意見,主要集中關注資源的投放、品德成長、提升競爭能力、義務工作和社會參與等內容。目前,教青局正按照《公共政策諮詢規範性指引》的規定開展撰寫總結報告的相關工作。 會議最後,教青局教育廳廳長梁慧琪向兩委員會介紹本澳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及現況,包括本澳職業技術教育現況、挑戰,有關課程的發展等。 有多位委員分享了早前十月份兩個委員會聯合前往上海及首爾進行教育和青年事務的考察心得,以及於十一月份與百多名青年朋友一起參觀香港地質公園和遠足活動的體會,都認為見聞和收穫豐富,有助對澳門未來相關工作的開展有很多的啟發。 張司長和多位委員亦表示教青局在實施政策措施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無論是在家長教育、語文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學習成功以至嘉許有傑出表現的青年和推出"陽光新一代推動計劃"等,效果都不錯,但仍須多做宣傳推介和普及工作,並積極配合市民的需要。 出席是次座談會包括兩委員會會副主席梁勵局長,非高等教育委員會會委員張素梅主任、郭小麗、唐志堅、孫家雄、何少金、阮美芬、施綺蓮、呂碩基、尤端陽、梁官漢、梁少培、馮家超、王國強、余健楚、李略、劉嘉翀、歐陽國健、李潤基、吳俊文、關佩珊。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老柏生、惠程勇、黃有力、黃艷梅、葉少媚、鄺偉強、羅志強、潘志明、梁詩蓓、梁兆基、黃珮琳、梁寶瑩、呂綺穎、黃建立、吳子寧、梁倩文、關淑鈴、李國豪、張捷、藍中港、關志輝、雷民強、吳文源、劉政。 會上,兩委員會委員就上述議題各抒己見,討論熱烈,會議取得豐碩的成果。


再生水規劃明年初諮詢 推廣再生水資訊

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工作小組組長、港務局局長黃穗文今(12)日出席活動,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特區政府希望透過明年年初進行的"澳門再生水發展規劃"公眾諮詢,聆聽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亦會讓社會各界多了解和認識再生水的相關資訊。她表示,再生水在本澳是新事物,公眾諮詢的過程亦是傳達訊息的過程,例如向公眾推廣再生水會用作沖廁、景觀和綠化用水,再生水的應用區域以及未來的發展計劃等。 黃穗文表示,再生水和自來水將會採用相互獨立的管網供應,為防止錯誤接駁,會提供相關的工程標準和管理指引等資料予工程和建築業界,小組早前亦組織了本澳相關業界的代表前往香港參觀當地雙管網系統的建設和管理情況,而未來亦會繼續加強向工程和建築業界進行推廣工作。根據環境保護局的資料,本澳的再生水可於2015年投產,小組會把握未來兩、三年的時間,加強與房屋局和澳門大學的溝通和協調工作,尤其做好石排灣公屋區入伙前後的管網檢測工作和安排。 關於未來再生水的收費方面,黃穗文則指出,按照新水價機制中的分類收費原則,不同類別用戶的自來水水價均有所不同。而小組經分析後,建議不同類別的用戶,其再生水價格應與該用戶的自來水水價掛鈎,並初步建議把再生水水價設定為自來水水價的八成五。黃穗文表示歡迎社會各界在公眾諮詢期間積極發表意見,屆時小組亦會綜合考慮社會各界的意見作出調整。


政府官員網上對話活動反應熱烈 張永春與學生網上探討法律發展

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日前舉辦第三場"大專學生與政府官員網上對話系列活動",邀請法務局張永春局長與學生網上探討法律專業的發展前景,不少法律專業學生把握機會,踴躍發問。 是次網上對話主題為"張永春局長與大專學生探討法律專業的發展前景",吸引了於本澳、香港、內地、台灣、葡萄牙、澳洲、日本等地修讀法律專業的學生透過澳門大專學生部落聊天室,即時與張局長互動對話。不少學生把握機會,踴躍提問,關注的問題包括法律人才需求、法律專業就業前景、律師資格考試、法律專業人才培訓政策、專業實習、國家司法考試、私人公證員考試等。在歷時一個半小時內,張局長耐心解答學生的提問,讓學生更清晰了解澳門法律專業現況以及未來發展前景。 高教辦未來還會繼續舉辦相關活動,邀請不同範疇的政府官員,透過澳門大專學生部落平台,與大專學生探討各專業範疇的入職要求、人力需求、以及發展前景等,以便學生及時掌握最新資訊,並於求學階段充分裝備自己,為日後投身社會作好準備。 歡迎有興趣的人士,登入澳門大專學生部落(http://StudentBlog.gaes.gov.mo)收聽或下載相關對話內容,同時,亦可重溫過往兩場精彩的網上對話內容。


荔枝碗規劃研究倡發展與保育並重 活化船廠遺址承傳昔日造船業文化

位於澳門路環荔枝碗的船廠,是大珠三角區域上其中一個現存規模較大型和具完整性的罕有造木船廠遺址,規劃部門延續路環舊市區規劃研究成果,針對保育及承傳昔日光輝的路環造船業工藝,開展路環舊巿區荔枝碗規劃研究,提出以造船文化及工業遺址為重點,以本地居民為對象,通過有系統地串聯歷史記憶空間,延續舊巿區的風土文化氛圍,優化區內環境,達到推動路環舊巿區發展與保育並重的活化目標。 研究範圍為路環舊巿區西北岸邊,以荔枝碗馬路為主軸,即位於路環海關、荔枝碗馬路與石排灣馬路交界的舊船廠範圍,佔地面積約五萬平方米。研究的規劃方向以居民為主、旅客為輔,並按照船廠區實際情況,包括:船廠維護狀況、建設環境、水岸肌理結構、道路系統、工業遺址特色、旅遊條件及風俗文化背景等,提出以傳承獨特文化、活化工業遺產、提升環境質素、優化出行環境及強化文化旅遊為規劃目標。 研究提出以造船文化及工業遺址為重點基礎,根據區內特性及主題元素規劃為四個分區的發展方案,包括:A區為門戶廣場區,打造為荔枝碗區的門戶入口及交通節點,並設有拆船廠展示館;B區為餐飲休閒區,並設有石灰廠展示館;C區為樂活文化區,利用區內造船廠與木廠作為具體工藝展示場地,同時加入互動裝置元素,塑造成活動性的文創地帶;D區為造船博覽區,以介紹荔枝碗船廠、澳門造船業歷史、工人生活及習俗為重點,通過保留、修復及活化船廠遺址,展示不同造船工藝及工具,並預留開辦課程及工作坊的空間。此外,研究提出對船廠進行臨時保護措施,以完整地保留船廠區的傳統城巿肌理及船廠結構。 規劃部門希望透過荔枝碗船廠區規劃,保育及承傳路環造船業工藝、優化區內步行環境及營商環境,從而提升船廠區一帶的整體社區環境質素及生活品質,並為居民提供一個休閒樂活空間。規劃部門將繼續深化發展方案,制定政策及規劃實施策略,並適時向社會公佈及開展公眾諮詢。 另外,荔枝碗區內持有現存有效的 "水位紙"(即由港務局發出海事管轄範圍內的臨時佔用准照)共16個。


亞婆井及鄭家大屋周邊活化策略研究 建議保育串連整合區內文化旅遊資源

為了發掘舊城區的文化底蘊,保育及活化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物,提升城市空間與環境吸引力,規劃部門開展了亞婆井及鄭家大屋周邊城巿空間活化策略研究,以居民對舊區重整工作的訴求及社區現有特色資源為基礎,通過串連、整合及活化區內具文化潛力的建築及空間資源,增加世遺路線的本土生活紋理及豐富路線周邊的軟硬件資源,促進文化創意多元產業,同時改善社區公共空間品質,提高居民生活質素。 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今日舉行平常會議,委員會聽取規劃部門介紹亞婆井及鄭家大屋周邊城巿活化策略研究、路環舊市區荔枝碗規劃研究。 西望洋山、媽閣、下環及內港一帶擁有豐富的空間文化資源,區內既有媽閣廟、鄭家大屋、港務局大樓及亞婆井前地等重要歷史建築,也有下環街區的社區圍里建築、內港碼頭一帶的拱廊及柱廊等特色建築,並有著與珠海十字門水道一河兩岸的區位優勢。另一方面,根據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所進行的司打口區、下環街區、媽閣街區及高樓街區居民現狀調查數據結果,超過一半受訪居民較支持整建修復及街道美化此兩個重整模式。 經分析上述地區的區域文化價值、城市空間結構、旅遊資源及發展機遇後,規劃部門以居民訴求及社區現有資源為基礎,開展了亞婆井及鄭家大屋周邊城巿活化策略研究。研究提出整合連結區內的社區資源及旅遊資源、保護及活化區內具文化價值和具潛力的建築物及空間、優化社區公共空間及設施,並按照區內特色及各自優勢劃為四個功能分區,分別為:竹仔室炮台至西望洋山、亞婆井前地周邊地區、太和巷和下環街、光復圍至內港碼頭區。 研究希望通過完善世遺路徑東西軸空間連接,加強新城與內港行人連繫,同時增加世遺路線的本土生活紋理及豐富路線周邊的軟硬件資源,促進社區的文化創意與多元產業、優化社區的環境品質及公共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