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新聞

顯示模式: 網格 列表

節水小組向石排灣公屋住戶介紹再生水發展規劃

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工作小組今日(24)假房屋局舉辦了《澳門再生水發展規劃(2013-2022)》諮詢文本的石排灣公屋住戶介紹專場,向路環石排灣公屋區的住戶介紹諮詢文本的內容,並與住戶就再生水的規劃進行互動交流。
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工作小組今日下午三時正假房屋局大樓六樓會議廳舉辦了石排灣公屋住戶再生水諮詢介紹專場,並在現場設置了再生水宣傳展板,讓住戶能更深入地了解再生水的相關資訊。小組成員,港務局處長黃文濤、建設發展辦公室代表張嘉倫、民政總署代表劉慧敏、土地工務運輸局代表黎永亮和環境保護局代表何毅敏,向住戶介紹了再生水的用途、水質標準、管網接駁、以及石排灣公屋區內的再生水供水設施等多方面的資訊。
有住戶表示再生水在本澳屬於新鮮事物,希望能夠多了解再生水的生產過程和相關標準。小組表示,再生水在世界各地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有關的水處理技術已相當成熟,而現時本澳的再生水水質標準參考了澳洲及新加坡等地的標準,水質屬於較高水平。再生水經過多重淨化、過濾和消毒處理,與再生水接觸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影響。小組未來會向石排灣公屋的住戶派發小冊子、張貼海報、播放短片等介紹再生水的相關知識,並會持續透過一系列的宣傳教育工作,向社會各界加強推廣再生水的資訊。
有住戶表示開發利用再生水有節約用水的效果,建議可以應用在更多不同的用途,例如用作洗地等。小組表示,現階段再生水只會應用在沖廁、景觀和綠化用途,以避免誤用或濫用的情況。未來當本澳社會各界均對再生水有充分認識時,可考慮進一步在其它方面引入再生水的應用。
亦有住戶關注如何確保石排灣公屋內的管道正確接駁,小組表示再生水會用一套完全獨立、且易於識別的紫色管道供應,管道上亦會貼有標籤,註明管道內供應再生水,可以有效地避免管道錯接及誤用。由於再生水水管和自來水水管在管材、接駁技術和要求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這兩種不同特性的管道難以接駁在一起,可以有效降低錯誤接駁管道的情況。同時,小組亦會向有需要的住戶提供免費的檢測服務,確保管道正確接駁,令市民放心使用再生水。事實上,有關檢測工作非常簡單,住戶亦可以自行定期進行有關檢測。
《澳門再生水發展規劃(2013-2022)》的諮詢期至2月28日。歡迎市民透過網頁、電郵(water_conservation@marine.gov.mo)、傳真(89882450)或郵寄(澳門郵政信箱47號)等方式發表意見,共同為構建節水型社會而努力。更多有關資料可瀏覽小組網頁(http://www.marine.gov.mo/waterconservation)。


澳門基金會籌劃“澳門記憶”項目 邀各界參與研討整合澳門歷史資源

澳門近年城市發展急速,喚起了人們對"集體記憶"的重視,而文化的傳播及傳承顯得更為重要。為此,澳門基金會正在籌劃"澳門記憶"(Macau Memory)大型項目,旨在通過構建龐大的可檢索網絡系統,將澳門珍貴資料、生活場景、建築、風土人情等史料,科學有序地儲存和累積,成為歷史的載體。由於"澳門記憶"是一項大型的文化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及支持。因此,澳門基金會於本月22日下午在教科文中心舉辦了"澳門記憶"項目工作會議,邀請本澳的教育、歷史學、文創業、影視、語言學、收藏家、文物關注、書畫、資訊科技、文獻及圖書館、動漫等相關界別的機構及社團領袖與會討論。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在會議中就"澳門記憶"項目的開展提出幾點思路。他表示"澳門記憶"是一項全面挖掘和整合澳門歷史資源的龐大文化工程,具有時代意義,經數年來的深入研究,現正著手啟動工作。而最重要的契機是得到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的支持,澳門基金會於2012年底與該中心簽署合作協議,並借用其"中國記憶"的軟件平台開發"澳門記憶"數據庫,為有關項目的展開奠定重要的基礎。同時,由於"澳門記憶"涵蓋的領域廣泛,項目的啟動需要凝聚社會的智慧和力量來共同參與,而過去本澳的民間社團和政府機構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將來他也期望"澳門記憶"能繼續得到社團和各界人士的積極響應,包括社團在規劃年度活動時,可考慮按照"澳門記憶"的框架構思相關的活動計劃,如照片的徵集、口述歷史計劃、影視資料的整理、名人書畫的收集等,具體內容可與澳門基金會研商合作,基金會將對有關計劃給予全力的支持,冀使"澳門記憶"成為全民參與的長期項目,以及與大眾溝通的互動平台。
其後,澳門基金會研究所楊開荊博士向與會者介紹各地記憶工程的運作模式,以及"澳門記憶"項目的具體計劃,包括初步的內容框架與組織結構,如縱橫的歷史記憶、文獻史料、風景名勝、歷史古蹟、博彩娛樂、名人專題、傳統習俗、老照片、收藏品,以及技術平台及項目開展的具體方案等。有關項目將通過設立各種專題,如"澳門人的澳門記憶"、"老店舖記憶"、"校園記憶"、"工廠記憶"、"街道記憶"等,讓市民分享集體回憶,也藉此提升澳門人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各與會者就項目的內容及開展方式紛紛發表意見,會議討論氣氛熱烈,與會者認為項目具有重要的意義,建議邀請各界別的團體、專家組成專業團隊,以重點打造專題為起步點,透過加強宣傳及利用各種嶄新的網上平台以吸引大眾參與。
出席此次會議的有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副教授李曉山、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長戴龍基、培道中學校長李寶田,以及各社團代表包括程祥徽、李觀鼎、林發欽、鄧景濱、鄭國強、陳樹榮、郭敬文、沈振輝、陳雨潤、陸曦、蔡珮玲、黎勝鍈、邵燕樑、黃志榮、姚鴻光、陳志威、陳鵬之、徐明達、黃錫鈞、黃天俊、范耀科、施援程等約40位人士。當中不少與會者已就各自社團及單位可承擔的工作提出了初步的意向,稍後將與澳門基金會進一步研商具體合作的內容和細則。
"澳門記憶"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起的世界記憶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及其在澳門推動的研學計劃(MoW Studies)理念一致,通過各種方式極力保存人類記憶,並藉此培養青年人參與本土文化保育工作。另外,此平台的建立,將成為澳門人集體回憶的載體,從而提升本地的人文素質和文化認同感。澳門基金會將陸續邀請各界參與討論,務求集思廣益,更好地開展項目。


出訪內地時漫遊電信服務資費的下調

自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後,本澳與內地無論是在商貿、旅遊、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均日趨緊密,而由於流動電信服務所帶來的方便,本澳市民在內地使用手機來溝通亦日益增多。電信管理局一直有關注上述趨勢,而為配合相關情況,在過去的一段期間已積極與本澳的流動電信營運商進行溝通協調,推動漫遊資費作出合理的調整。 目前本澳市民在內地一般可透過內地的流動電信服務營運商的網絡以一卡兩號或漫遊服務的形式享用流動電信服務,而兩種方式之中,以後者的收費較高。根據資料顯示,中國電信(澳門)有限公司的用戶採用前者為主,而其餘三家流動電信服務營運商的用戶則採用後者居多。 澳門電訊有限公司、和記電話(澳門)有限公司以及數碼通流動通訊(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在電信管理局的推動下,將於本年2月25日起以優惠計劃的方式,下調所有月費用戶在內地的漫遊話音通話資費,而和記更同時下調用戶在內地發出短訊(SMS)的資費。上述服務的資費下調幅度由11%至24%不等,而有關詳情市民可直接向各相關流動電信服務營運商查詢。 電信管理局認為上述透過優惠計劃所作出的資費下調既可減輕用戶在漫遊服務方面的開支,同時能更好地滿足市民在內地通訊的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電信管理局會繼續致力推動各流動電信服務營運商探討進一步下調漫遊服務資費的空間,為身處內地的本澳市民提供價格更合理且質優的電信服務。


節水小組與路氹城酒店交流再生水發展規劃

為了讓社會各界對澳門的再生水發展規劃有更深入的了解,並廣泛地諮詢各界的意見,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工作小組日前(21日)約見了本澳路氹城區多間大型酒店及娛樂設施的代表,雙方就《澳門再生水發展規劃(2013-2022)》諮詢文本的內容進行互動交流,並了解各酒店未來在再生水應用方面的可行性。
會議於2月21日上午進行,參與會議的包括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澳門銀河、永利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澳門美高梅、澳門金都酒店的代表。小組成員、港務局處長黃文濤向酒店代表介紹《澳門再生水發展規劃(2013-2022)》的諮詢文本的主要內容,包括再生水的用途、水質標準、規劃佈管等。黃文濤表示,再生水的主要供應區域為本澳的路氹城區、離島的新發展區、橫琴澳門大學新校區、新城填海區等,並會在十年間按部就班普及再生水的使用,以達到再生水用量佔全澳總用水量的百分之十的目標。
小組表示,相對於一般企業,酒店和大型娛樂設施的景觀和綠化用水需求較高,因此在這些方面再生水頗具發展潛力。多間酒店的代表均認同在本澳開發利用再生水,能夠有效地達到環保節水的目標。有酒店代表關注再生水的水質標準,小組表示現時本澳的再生水採用較高的標準,水質接近自來水水平,未來在條件成熟時將可考慮進一步提高有關標準,把再生水用作大型設施的冷卻用水。
小組亦希望透過是次會議了解各酒店未來在再生水應用方面的可行性,並希望各酒店能夠提供在冷卻用水等方面技術要求和需水量等資料數據,以便完善再生水發展規劃的文本。有酒店代表表示在建設時已引入了雙管道的供水系統,待未來本澳的再生水投產時可以配合使用。亦有酒店代表表示,會積極研究於一些在建項目中增加一套獨立供水管網的可行性。小組感謝各酒店對特區政府再生水發展計劃的支持,並希望未來能與酒店業界加強溝通,共同推動節水工作。
特區政府現正就《澳門再生水發展規劃(2013-2022)》進行公眾諮詢,諮詢期至2013年2月28日,歡迎市民在諮詢期間透過網頁、電郵(water_conservation@marine.gov.mo)、傳真(89882450)或郵寄(澳門郵政信箱47號)等方式發表意見和建議,共同為構建澳門成為節水型社會而努力。詳情請瀏覽小組網頁(http://www.marine.gov.mo/waterconservation)。


持續舉辦《環保教案設計奬勵計劃》,共同推動環境教育發展

環境保護局為持續豐富本澳環境教育資源,自2010年底推出 "綠色學校伙伴"計劃之《環保教案設計奬勵計劃》,以設計一系列切合澳門教育現況及具可操作性的環境教育素材為目標,深得各教育界人士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使參加人數及作品質素持續提升;為進一步深化有關計劃,環境保護局繼續聯同教育暨青年局、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以及旅遊學院推出第三屆《環保教案設計奬勵計劃》,報名日期由即日起至2013年4月19日。 主辦單位期望為校園增添豐富的環保元素,繼續以「學習低碳點子成就綠色校園」為主題,歡迎現職教育界人士及現正就讀各大學或大專之學生報名參與;為進一步擴大環保教案的教學範圍,讓更多學生在正規教學過程中吸收環境保護知識,主辦單位持續優化參賽組別及內容,是屆計劃設有:以中學生為教學對象之中學組和以幼稚園及小學生為教學對象的幼稚園及小學組別,務求收集更全面的教案作品,豐富本地環境教育素材。參加者可在正規教學課程中加入環保元素,編寫教學時數不少於3小時的環保教案作品,同時,作品應兼顧教學的實用性及可操作性。 有興趣人士可組織隊伍參賽,每隊可由一至兩名成員組成,並歡迎中、小學生參與教案設計過程。每個組別均設有冠、亞、季軍各一名及優秀奬五名,冠軍可獲現金奬澳門幣捌仟圓、亞軍可獲現金奬澳門幣陸仟圓、季軍可獲現金奬澳門幣肆仟圓;五名優秀奬可獲現金奬澳門幣貮仟圓。此外,為擴闊得奬者視野,學習鄰近地區的環境教育經驗,主辦單位將會組織冠、亞、季軍得奬成員到外地進行環保教育交流,以推動本澳整體環境教育的發展,汲取相關的成功經驗。 第三屆《環保教案設計奬勵計劃》由即日起至2013年4月19日接受報名,而遞交參賽作品的截止日期為2013年6月21日。有意參加者只需將填妥之報名表格以電郵(greenschool@dspa.gov.mo)、傳真(2872 5129)或親臨方式遞交至環境保護局(皇朝廣場十樓)。章程及報名表格可於"綠色學校"專題網頁(www.dspa.gov.mo/greenschool/index.aspx)及環境保護局網頁(www.dspa.gov.mo)內下載,有意參加人士如對章程有任何疑問,歡迎於辦公時間內致電環境保護局2876 2626查詢。


工務局與坊會就公共工程交流 意見普遍贊同愕街設扶手電梯

土地工務運輸局人員日前拜訪水荷雀坊眾互助會,與該會就水荷雀區的公共建設等話題進行交流。其中,作為政府逐步構建澳門半島無障礙步行系統的一環,在愕街設置扶手電梯獲大家普遍認同及支持,認為不但可便利居民,對來往山頂醫院的市民亦帶來好處。局方表示,未來若落實有關計劃,將第一時間通知居民,並與坊會保持緊密溝通,確保工程所帶來的臨時影響減至最低。 逐步構建無障礙步行系統
土地工務運輸局副局長劉振滄及基礎建設廳廳長郭子昌等日前(19日)到訪水荷雀坊會,獲該會會長劉桂雲、理事長李偉民及多位理監事接待,雙方進行交流。 局方代表介紹到,配合政府總體交通規劃構思,政府正逐步構建澳門半島無障礙步行系統,在外港新口岸一帶與中區之間,構建一條無障礙步行系統路線,透過不同過路設施及自動系統的組合串連,讓市民透過步行可便利地到達不同區域,縮短距離,節省時間,為市民尤其是長者之出行提供了便利,配合政府"以人為本"以及"構建無障礙空間 "的施政理念。 意見支持愕街建扶手電梯
政府計劃優化本澳舊區之一的雀仔園步行設施,並作為步行系統的組成部分,經研究分析可行性後,計劃於愕街與羅憲新街設置扶手電梯,方便居民。政府初步構思是,在兩街的中央分別設置單向扶手電梯,由東望洋新街至雀仔園街市前馬大臣街,步行系統貫穿三條橫向道路,即白灰街、高冠街及公局市場巷,因採三段式設計,不會影響橫向行人道及行車道的使用,且扶手電梯兩邊各預留1.8米以上步行空間,使用者離開步行系統,便可到達兩邊商戶及返回住所,也滿足不同人士的使用需求。 經過局方多次落區與地區團體及居民交流接觸,目前收到的反饋,對於愕街設置步行系統的意見較為一致,均認同有此必要,因愕街是一條陡斜難行的車道,對步行者帶來不便,且人車爭路,一旦天雨路滑更易產生危險,早前便發生車輛溜後撞毁居民財物的事件。收集到的意見認為,首階段可先在愕街設置扶手電梯,並將街道改為行人區,禁止車輛通行,再視乎實際需要,跟進羅憲新街的計劃。 將確保施工影響減至最低
坊會代表對政府設置步行系統的工作表示關注及提供了一些建議,亦贊同在愕街先行設置扶手電梯,認為可對居民帶來便利,希望政府可將工程對居民的影響減低;大家還討論到愕街存有僭建物,不但佔用街道,也阻礙行人,憂慮影響工程進度。出席者還就水荷雀一帶的路道及基建等提出了不少具建設性建議。 局方感謝坊會建議及反映,可作為政府工作參考,而未來若落實愕街計劃,將第一時間通知居民,並會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及防護措施,確保工程所帶來的臨時性影響減至最低。 出席拜訪的土地工務運輸局代表尚有工程師黎志祥等;水荷雀坊會代表則有副理事長黃煥生、馮日榮、蘇冠忠,監事長張靜,理事王潤寧、朱麗宜、陳婉華,監事黃雲娟及街總頤康中心主任黃麗儀等。


巴士安裝助乘發聲設備輔助視障人士出行

繼交通燈安裝電子發聲裝置、巴士車廂設置報站系統後,為進一步輔助視障人士出行,構建無障礙的通行環境,交通事務局近期完成首台巴士設置視障人士助乘發聲設備的安裝工作,並聯同本澳視障團體代表親身試乘,模擬實際乘車狀況,以對相關設備提出改善意見,加以完善。隨著改善工作於第二季完成,將先安排在4路線巴士進行測試,評估實際效用。 配合《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的落實,特區政府致力改善及優化出行環境,除加強行車路網的建設、重視行人過路設施的更新和建造,透過不同設施的靈活組合,鼓勵市民更多選擇步行外,還著力構建無障礙的通行環境,便利殘障人士及長者出行。 4 路線率先安裝設備測試
其中,關注到視障人士的出行需要,在道路上設置導盲磚、行人天橋安裝升降機、在交通燈安裝電子發聲裝置、在公共巴士車廂設置報站系統外,交通事務局亦積極研究在公共巴士引入輔助設施,以輔助視障人士使用巴士出行。為使相關設備更切合用家的需要,去年8月局方聯同本澳視障團體,拜訪了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及深圳殘疾人聯合會,瞭解內地視障人士乘坐公交的輔助設施的建設和使用情況,並就開展相關配套設施所遇到的困難作深入交流。及後,局方向視障團體收集會員的出行習慣,雙方並共識選出4路線作為視障人士助乘發聲設備測試的巴士。 視障團體親身試乘反映意見
為進一步落實相關計劃,交通事務局早前再聯同仁慈堂盲人重建中心主任梁雪梅、澳門視障人士協會理事長黃均鎏、副理事長盧燕玲;澳門視障人士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張志邦及相關會員等一行,親身試乘本澳首台備有視障人士助乘發聲設備的巴士。相關設備由手持接收機及發射機組成,視障人士由隨身攜帶的手持接收機,透過安裝在巴士上的發射機,可接收到即將到達巴士站的巴士路線語音信號,藉以讓使用者作好乘車準備,同時,視障人士可根據安裝在巴士上的發射機語音提示找到上車門位置和方向,令視障人士可以獨自出行,創造條件讓他們融入社會。 將為車長視障人士提供培訓
經過多次模擬實際乘車情況,視障團體認為相關設備操作容易,對推動視障人士融入社會有一定幫助,期望相關巴士投入測試前,局方能為視障人士提供培訓,期間代表亦積極就巴士發射機的語音表述和發聲方面提出意見。局方將因應意見作出調整,接續安排巴士車長及視障人士進行操作培訓。而目前,巴士公司已有序於全線15台4路線巴士安裝視障人士助乘發聲設備,預計第二季完成,並陸續開展實際路面測試。


「3G應用軟件技術培訓計劃2012─2013」學員畢業

由電信管理局主辦,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澳門電訊有限公司、和記電話(澳門)有限公司、中國電信(澳門)有限公司及數碼通流動通訊(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3G應用軟件技術培訓計劃2012─2013」,於去年10月至本年2月期間成功舉辦,共有44名學員參加是次培訓計劃。 近年來,智能手機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流動電子設備更逐步超越個人電腦成為上網及娛樂的重要工具,使得流動軟件廣泛得到應用。在巿場大量需求下,屬於澳門本地開發的應用程式亦相繼出現,造就本地程式開發人員學習相關編程技巧的趨勢日盛。在殷切需求下,電信管理局續辦「3G應用軟件技術培訓計劃2012─2013」,冀能繼續培訓本澳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推動業界持續發展。 今屆課程培訓計劃在各協辦單位的配合下,邀請了香港具經驗的專業導師,為學員講授流動設備的軟件開發技術,以及介紹業內的最新發展情況。有別過往,今屆培訓計劃以流動設備的主流作業平台Android及iOS為核心,分別開辦基礎課程和進階課程,讓擁有不同技術程度的人士皆能透過計劃得到提昇。本屆培訓計劃開設了三個班別,基礎班別同時學習兩個作業平台Android及iOS的基礎技術,教授學員對兩個主流作業平台上的應用軟件編程方法的基本概念,為初次接觸流動應用軟件編程的人士提供一些入門技巧。而進階課程則以上述其中一種作業平台進行深入探討及研習,藉由小班教學模式,導師與學員可作充分交流和互動,提供學員深造相關編程技巧的機會,使學員更能掌握編寫流動應用軟件的高階技術,強化他們開發流動應用程式的能力。 課程結束後,主辦單位安排了畢業晚宴,各協辦單位嘉賓代表與一眾學員出席參加。在宴會中,陶永強局長感謝各協辦單位並向學員致辭,希望學員們能夠利用所學習的知識,為本澳的資訊及通信科技行業作出貢獻。陶局長在會上亦指出,移動互聯網領域正在世界各地高速發展,用戶追求全方位的功能及卓越的用戶體驗,軟件開發人員需要提升實力,以便把握時代機遇。致辭後,局長與各協辦單位代表向畢業學員進行頒授完成課程證書的儀式。


道路工程協調小組召開會議 促施工單位加強工程透明度

道路工程協調小組召開今年第一次工程會議,會上除討論各單位於2013年的施工計劃外,亦要求相關部門或機構必須進一步增加工程透明度,如工程對交通會造成較大範圍的影響,應事先向社會團體或傳媒作出說明,讓公眾瞭解工程的急切性和必要性後,交通事務局才會發出交通通告,道路工程協調小組並要求各部門及機構做好施工期間的安全措施,避免影響公眾安全。 隨著輕軌工程陸續施工、天然氣管線網絡鋪設、大型公屋項目逐漸建成需要鋪設新的水、電及網絡管線等,政府預期今年開展的道路工程將維持一定數量,而且從過去一段時期的工程開展狀況說明,市民對道路工程越來越關注,尤其牽涉到需要封路的情況,對施工單位的要求亦越來越高,對此有需要提高工程的施工透明度,讓公眾瞭解工程之目的和施工安排等,減少對市民的影響。 基於此,道路工程協調小組提出,各施工部門或機構,如開展之道路工程對交通會造成較大範圍的影響,應適當向社區團體或新聞媒體作出說明,從而令市民大眾明白到有關工程的必要性、急切性和施工安排等,施工部門或機構並應因應市民提出的意見,提出應變和應對措施,盡可能減低工程對市民的影響。交通事務局將因應施工部門或機構向公眾說明工程之情況,考慮是否批出交通通告。 另一方面,道路工程協調小組並要求各部門及機構做好施工期間的安全措施,避免影響公眾安全,如工程期間,需要改動斑馬線、標誌或標線等設施,必須設置臨時的交通警告或指示牌,提示公眾留意。因應過去有市民反映工程完成重鋪路面後並無即時恢復通車的情況,實際上是由於道路重鋪後需要進入養護階段,小組亦提出應增設說明牌,指明相關路面在養護階段,避免市民誤解。 道路工程協調小組未來亦會繼續檢討和完善現行的協調機制,提高施工品質,促進工地工作人員及交通安全,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環境,配合城市的持續發展需要。


交通事務局辦防貪座談會 提升內部人員廉潔誠信

交通事務局早前邀請廉政公署代表為局內人員舉辦《預防及遏止私營部門賄賂法律制度》專題座談會,藉此加強人員的守法意識,鞏固和提升人員的廉潔誠信。 交通事務局一直高度重視和嚴格要求全體人員廉潔奉公,為加深人員的守法意識,分別於上月21日、23日及25日邀請了廉政公署代表為局內人員舉辦了三場專題座談會,交通事務局的領導、主管,以及屬下各部門逾200多名人員參加。 在三場座談會,廉政公署代表周錫強及梁美明除了介紹《預防及遏止私營部門賄賂法律制度》的內容外,亦結合實務工作,以短片形式展示多個案例,讓與會者更容易識別涉及利益收受、違反誠信等違法行為的相關刑罰,並列舉鄰近地區與澳門防貪法律及準則的差異性。此外,廉署人員亦即場解答與會者對防貪工作的提問。 交通事務局期望透過座談會加強局內人員對《預防及遏止私營部門賄賂法律制度》的認識,知悉自身在職務方面應當遵守的義務和規則,強化人員廉潔誠信的守法意識,共建廉潔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