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新聞
運建辦與關閘附近大廈業主代表會面

運輸基建辦公室今日(6月25日)下午接見關閘附近大廈業主代表,聽取他們對輕軌途經該區和車站選址的意見。運建辦會就居民提出的建議進行分析,並將與居民代表保持密切溝通。 大廈業主代表一行九人,由立法議員區錦新陪同到訪運建辦,運建辦職務主管李安德、高級技術員黃開榮和林智明等負責接待,交通事務局和環境保護局亦有派員列席會議。業主代表關注輕軌系統途經關閘廣場會影響該區居民,並建議將輕軌車站遷移至關閘以東位置。 運建辦方面認真聽取了居民的意見,也詳細了解他們提出的建議,並表示將對方案作出仔細分析,同時會與居民代表保持密切溝通。運建辦指出,輕軌系統的設計規劃除了需要顧及技術的要求之外,也要從乘客使用的便捷,以及交通設施配套等多方面作出總體考慮。運建辦期望透過多方面的接觸,加強居民對輕軌建設工作的了解。
…
行政長官崔世安主持流感應變協調中心第七次會議

6月25日下午,流感應變協調中心第七次會議假政府總部多功能會議廳舉行,行政長官兼流感應變協調中心主席崔世安親自主持了會議。社會文化司司長兼流感應變協調中心副主席張裕、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主任張素梅、衛生局局長兼流感應變協調中心秘書長李展潤等出席了會議。 會議上,衛生局局長李展潤報告了流感大流行最近的疫情,及本地疫苗接種進展情況。 會議決定,因應世界各地陸續調整流感大流行的戒備級別,流感大流行預防應變統籌小組將目前的流感應變級別由最高級的6級調整至3級;流感應變協調中心停止運作,由社會文化司司長領導的流感大流行預防應變統籌小組繼續統籌全澳預防和應對流感大流行的各項工作。諮詢熱線28 700 800轉往衛生局,在辦公時間運作,非辦公時間安排電話錄音;各醫療機構的診治工作恢復常態,但應對危因素和重症的呼吸道感染病人保持警覺並作出適當診治;公共和私人機構、場所適當調整防疫措施,除醫療機構和住宿的社會設施外,建議停止對訪客的探熱措施。持續推廣健康教育工作,呼籲巿民注意個人衛生措施,出現發熱等不適時應避免上班、上學。另外,將繼續鼓勵未接種的巿民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尤其是成年人;同時,亦會在秋冬季適時開展新的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鞏固免疫防線;持續監測全球和本澳流感疫情,以便按疫情發展隨時調整防控策略。 李展潤局長表示,在衛生局購買的70萬劑疫苗中有25萬劑已與生産疫苗的廠商洽商將另外轉爲其他疫苗,而在45萬劑疫苗運抵澳門後,共已使用了14萬劑,目前剩餘的甲型H1N1疫苗共有31萬劑,並會優先供市民使用,呼籲市民積極接種疫苗,鞏固免疫防線。當局現時未有決定捐贈給其它地區。 出席會議的還有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海關、衛生局、民政總署、治安警察局、消防局、保安協調辦公室、教育暨青年局、旅遊局、旅遊危機辦公室、行政暨公職局、社會工作局、新聞局及民航局的代表。
…
腸病毒感更新情況
衛生局由6月19日下午四時至25下午四時,共接獲22例腸病毒感染個案報告,使今年累積接獲的腸病毒感染病例增至576例。新增的個案中,男性16人,女性6人,最大年齡11歲,最小年齡2個多月。目前有1名疑似個案住院,為8個多月嬰兒入住仁伯爵綜合醫院,該名病例病情平穩。目前暫未收到有任何併發症的個案報告。
6月19日至25日沒有接獲學校或托兒所出現腸病毒群集性感染的報告。 衛生局正密切留意疫情的發展。衛生局強調,大部分腸病毒感染個案可自行痊癒,但少數病人可出現致命的併發症。本澳現時已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季節,衛生局呼籲家長、學生和學校、院舍工作人員採取下列措施,預防腸病毒感染: 個人:
- 洗手: 接觸眼、鼻、口前,以及飯前、如廁後及處理完嬰兒的尿片或其它污穢物後要洗手;
- 呼吸道禮儀: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住口鼻,並小心處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 減少接觸: 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空氣流通情況欠佳的公眾地方;
- 增強抵抗力: 均衡飲食、足夠的水分、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和避免吸煙,以增強抵抗力;
- 及時就醫: 若有發燒及出現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的症狀,應盡快找醫生診治,特別是症狀嚴重時。 學校和院舍:
- 環境衛生: 確保室內有足夠的新鮮空氣,經常用1:100漂白水稀釋液清潔桌椅、玩具和1米以下的牆身等兒童容易接觸的地方;
- 病人暫停上學入托: 留意員工和兒童患病情況,有發熱或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症狀的學童或員工應暫停上學或上班;
- 及時通報: 如兒童或員工有不尋常的集體患病情況,應立即通報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電話: 2853 3525,傳真: 28533524)及社會工作局或教育暨青年局。
…
羅理基/水塘巴士站周一起臨時遷至鄰近分隔帶
因重鋪行人道工程的關係,羅理基博士大馬路近海立方的路段將於周一(28日)起實施有限度通車,相關巴士站亦將臨時遷移,為期15日,交通事務局呼籲駕駛者和乘客留意有關交通改動。 配合重鋪行人道工程,羅理基博士大馬路近海立方的路段將於周一(28日)起實施有限度通車,為免影響巴士行駛,位於該路段的羅理基/水塘巴士站亦將臨時遷移至鄰近分隔帶位置,為期15日。 漁翁街周六單向行車 5巴士路線改道
另外,因應介乎馬交石炮台馬路與慕拉士大馬路之間的一段漁翁街將於周六(26日)上午11時起臨時改作單向行車,故途經該路段的2、6、2A、18及18A巴士路線將臨時改道;其中2及6路線,由順景開出到達慕拉士大馬路停靠“慕拉士/飛通”站後,將暫停途經漁翁街,改經慕拉士街、東北大馬路、慕拉士大馬路、俾利喇街及馬交石斜坡往亞馬喇馬路,及後按原線行駛;由東方明珠站開出的2A及18A路線,及由關閘開出的18路線,在停靠“東北大馬路/東華”站後,亦同樣取道慕拉士大馬路、俾利喇街、馬交石斜坡往亞馬喇馬路,及後按原線行駛。 交通事務局呼籲市民和駕駛者留意有關交通安排,駕駛者並應遵守路上所設置的臨時交通標誌及服從交通警員指揮。市民如欲了解是次臨時交通改動詳情,可登入交通事務局網頁www.dsat.gov.mo或交通地理資訊網traffic.gis.gov.mo。
…
第十一次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

第十一次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於六月二十四日及二十五日在澳門召開,三地政府就六項文化合作領域作深入討論,與會代表逾百人。廣東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澳門文化局局長吳衛鳴,以及文化部外聯局港澳台辦公室港澳處處長李保宗、中聯辦駐澳宣傳文化部助理劉偉寧等出席會議。三地代表昨日(六月二十五日)簽署《共同開展粵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範點工作協議書》,進一步促進和落實文化領域上的合作。 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自二零零二年建立文化合作機制以來,經過三地政府的共同努力,在演藝節目和人才交流、文化資訊、文博合作、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研究等多個領域取得豐碩的成果,三地共同搭建的藝文交流活動演出頻繁,粵港澳文化資訊網提供良好的網站服務平台,粵劇藝術聯合申報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及文創產業的互相支援和合作、聯合策展和資源共享等等,均發揮了精誠合作的精神,全面提升大珠三角的區域文化競爭力。 第十一次會議在澳門舉行,針對上述六大文化合作範疇作深入研究和探討。會議更於昨日下午舉行《共同開展粵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範點工作協議書》(以下簡稱“協議書”)簽署儀式,進一步落實去年簽訂的《粵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發展規劃2009-2013》。《協議書》定立三方將議定設立首批文化交流合作示範點,供三地巡迴展演或互訪時使用;支持相互間開展常規性的年度合作項目,以及每兩年由三方輪流統籌一次輻射三地的大型專題文化活動,深化三地在文化領域上的合作,搭建網絡式的文化合作交流平台,推動三地文化界交流。 昨日,粵港代表亦由澳方安排參與文化之旅,參觀世遺景點媽祖廟、鄭家大屋,以及澳門科學館等,體驗澳門文化風光。下次會議將在廣東省召開。是次會議匯報及檢討去年的合作成果外,還討論了新的合作項目,並達成近三十項計劃,取得成功: 一、演藝人才交流、節目合作方面
探討推薦演藝專家專題研究三地劇目合作,聯合打造創新品牌的文藝節目;成立邀請外地藝團的訊息平台,把已落實的演出計劃互相通報;三地各自推薦演出作文化交流;發揮利用粵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範點的作用,在節慶時段舉辦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大型文藝活動;推廣嶺南文化,把相關的演出節目帶到世界各地;加強藝術交流,研究三地藝術院校開展跨地域招生、培訓和學術交流;通過文化合作機制,互相推薦青少年參加各類藝術活動。 二、文化資訊交流方面
優化“粵港澳文化資訊網”,包括開設資料庫存放活動資訊、透過問卷調查收集使用者意見;舉辦網站標誌設計比賽,加強宣傳及推廣力量,擴大網站影響力,成為三地合作品牌;研究網絡共用的跨境購票服務平台;與鄰近地區建立更緊密文化資訊交流合作,探討如何透過網站促進文化合作的推廣。 三、文博合作方面
籌辦《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巡展,以外銷瓷作為主線,闡述瓷器對中東和歐洲的影響,以及源遠流長的海上瓷路;三地以展覽項目為主導,提出建議,安排合適單位的場地展出展覽,以促進三地文博交流;加強人才交流及培訓,培訓方面包括文物保護技術、文博宣傳、義工及教育推廣、策展等,以及合作舉辦交流會、學術研討會、學習團和研習班等,互相邀請專家主講。 四、圖書館合作交流方面
深入研究共用網上參考諮詢平台的可行性和合作方式;於每年的世界閱讀日深化交流合作,擴大效益;開展青年圖書館員論壇等交流活動,提升交流範疇;組織交換當地優良書籍推介清單,供業界內交流;舉辦“粵港澳公共圖書館高峰論壇”,進一步探討三地圖書館交流,研究圖書館數字化管理、資源共享和改善公眾服務等問題。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
加強三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落實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諾,針對粵劇的相關工作,成立工作小組,制訂相應的工作協調和機制,並加強對粵劇保護、傳承、創作、演出和研究等工作;加強粵劇人才培訓方面的合作;開展粵港澳三地青年文化之旅活動。 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方面
探討文化創意產業跨境合作的可行性,開發和整合三地文創產業的人才和技術資源;研究共同打造文化產業基地,促進三地文化產業的開發;透過會議展覽和參觀訪問活動,加強三地在文創產業上多個領域的人才互動與交流;澳方開展文化創意相關的人才培訓計劃,粵港兩方提供專業人才協助,此外,粵方將辦“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高峰論壇”,港澳兩地支持及配合。
…
濱海城巿設計座談會周六舉行 中港專家學者將來澳分享經驗
「新城填海區規劃第一階段公眾諮詢」現正開展,新城填海區規劃工作小組於周六(26日)下午三時正假澳門旅遊活動中心舉行「“濱海城巿設計”專家座談會」,邀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秘書長石楠先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朱子瑜先生、朱榮遠先生以及香港規劃署特別職務部助理署長李志苗女士等專家學者訪澳,介紹內地及香港的濱海城巿設計工作,並與本地社會各界進行互動討論,透過專家論證,使規劃真正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之上。 為加深公眾對新城填海區規劃中濱海城巿設計之概念,新城填海區規劃工作小組將於本周六(26日)及7月24日分別假澳門旅遊活動中心、澳門文化中心會議室舉行「“濱海城巿設計”專家座談會」及「“共建世界級濱海城巿” 專家座談會」。 首場專家座談會邀請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朱子瑜先生主講“城市濱水地區設計理念和實踐”、朱榮遠先生主講“完形成勢--澳門濱水地區城市設計”以及香港規劃署特別職務部助理署長李志苗女士介紹“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而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秘書長石楠先生將在專題發言後與本地社會各界人士交流討論。 「新城填海區規劃第一階段公眾諮詢」由即日起至8月18日,除上述兩場專家座談會外,工作小組將繼續分別於7月17日及31日、8月7日及14日假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演講廳舉行公眾諮詢會,同時於澳路氹16個地點設置巡迴展覽,以上全部活動均歡迎全澳巿民到場參與,共同就新城填海區規劃提出寶貴意見。
…
「無線寬頻系統─WiFi任我行」 開通試用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為推動本地資訊及通訊科技(ICT)的發展,讓澳門巿民和遊客更加容易取得互聯網服務,從而讓ICT可在本澳能更廣泛地得到應用,因此,特區政府將於2010年6 月29日起開通試行「無線寬頻系統-WiFi任我行」服務,在本澳指定的政府場地、公共設施及旅遊景點為巿民及旅客提供免費無線寬頻互聯網接入服務。在試行階段,服務時間為每日早上八時至翌日零晨一時,而提供服務的地點有34個。電信管理局將對在系統試行期間所收集到的營運數據及意見進行分析,為下一步優化網絡設置提供參考。 現行系統採用Wi-Fi無線傳輸技術,當市民及遊客看到『WiFi任我行』的標誌(如下圖),即代表已經身處『WiFi任我行』服務覆蓋範圍內,只要啟動支援Wi-Fi的裝置,便可享用免費無線寬頻互聯網接入服務。 『WiFi任我行』服務將提供兩種連線方式。市民及遊客使用此服務時可選擇非加密連線方式或加密連線方式,若使用此服務涉及個人或較重要資料的傳輸,建議應選擇加密連線方式。 選擇非加密連線方式,『WiFi任我行』的網路名稱(SSID)為“wifigo”,如選擇加密連線方式,『WiFi任我行』的網路名稱(SSID)為“wifigo-s”。在連線過程中將要求使用者輸入使用者名稱及密碼,而預設的使用者名稱為“wifigo”,密碼為“wifigo”。 為確保網絡維持有效和合理的服務水平,同時考慮到資源的公平分配,『WiFi任我行』服務設定了連線時限,每名使用者每次的連線時間若超過45分鐘,其連線服務將會被中斷。此外,『WiFi任我行』服務的專題網站亦將於2010年6月29日正式開通,網址為www.wifi.gov.mo,市民及遊客可透過此網站取得有關服務的詳細資料,而在各『WiFi任我行』的室內服務地點、部分社團、圖書館及有關政府部門(如:旅遊局、文化局、電信管理局等)亦將放置有關的服務使用小冊子及使用指南卡,供有需要人士取閱。如對『WiFi任我行』服務有任何疑問及意見,歡迎電郵至enquiry@wifi.gov.mo。
…
節水小組週日舉辦首場“新水價機制”介紹會
特區政府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工作小組(下稱小組)現正就“自來水價格機制方案”進行公開諮詢,並將在週(27)日於三盞燈圓形地舉辦“自來水價格機制諮詢方案”介紹會,歡迎市民出席並就新水價機制方案發表意見。 小組參考了科研單位的三項研究成果以及《大綱》諮詢期所收集到的意見和建議後,制定了《自來水價格機制諮詢方案》,計劃建立以分類水價與階梯水價相結合、有利於推動節水的新水價機制。新水價機制旨在保障居民基本用水權,同時利用經濟槓桿推動社會各界節約用水,逐步體現“用者自付”的原則。 為使社會各界和市民對“自來水價格機制諮詢方案”的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並廣泛地諮詢公眾的意見,小組將在週(27)日下午三時正,於三盞燈圓形地舉辦首場“自來水價格諮詢方案”介紹會,向公眾推介新水價機制的兩個方案。小組鼓勵市民積極參與,並就新水價機制方案踴躍發表意見。 小組亦將分別於7月4日及7月18日於氹仔花城公園及祐漢公園繼續舉辦同類型的介紹會,而7月11日則假文化中心藝術博物館演講廳向商會、團體等不同界別的代表,介紹方案內容,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市民如欲了解更多有關資料,可瀏覽小組網頁(http://www.marine.gov.mo/waterconservation)。歡迎市民透過網頁、電郵(water_conservation@marine.gov.mo)、傳真(28511986)或郵寄(澳門郵政信箱47號)等方式發表意見,共同為構建節水型社會貢獻力量。方案的諮詢期至7月30日。市民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89882422或89882423。
…
「校園節能文化活動」評審出各得獎學校
由能源業發展辦公室主辦,澳門教育暨青年局、澳門中華教育會和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協辦,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支持的「校園節能文化活動」,昨經過評委近七小時的認真評審後,各得獎獎項包括“節能模範校園”、“活動創意獎”及“校園能源設施改善獎”已名花有主。分享會暨頒獎禮將於7月16日假教青局仲尼堂舉行,屆時將揭曉各得獎學校名單。 連續舉辦了三屆,為期三個月的「校園節能文化活動」於每年的夏季將至之際舉行,旨在通過活動比賽,由老師的帶領下於校園內開展與能源教育和教育節能有關的節能文化活動,同時通過活動啟發學生的各種創作潛能,培養對科技的興趣和環境的愛護,珍惜能源,節約用能,自小養成節約能源的校園文化,並推己及人,影響家人及朋友,逐步推廣至社區。 2010年的「校園節能文化活動」於三月至五月舉行,今年共有30間中小學校參加。活動內容與往年一樣,不限形式,不限內容,與節能主題相關即可,旨在鼓勵學生透過親自動手,發揮創意,實踐節能,從中加強節約能源的意識和重視節能。經過前兩年的活動推行,明顯學生的節能意識已經提高,節能行為亦不斷增強。為此,主協辦及支持單位今年特別新增了一項比賽,設“校園能源設施改善獎”,希望透過這一個獎項,鼓勵更多的學校除了從節能意識和行為方面推廣節能文化外,亦應該重視科技,從技術層面進一步落實節能工作,雙管齊下。其他的獎項還包括中小學組的“節能模範校園”金銀銅獎,中小學組“活動創意獎”等。 連月來,配合活動的進行,各校紛紛推出不同形式的活動項目競逐各個比賽,既有行為意識和觀念價值的軟性教育﹔亦有實踐科技,應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益的活動,還有結合節能技術的硬件設施改善,項目豐富。經過連續三個月的比賽後,評審會議昨天假科學技術發展基金進行。由主協辦及支持單位的共五名代表組成評委負責評審工作,分別是能源業發展辦公室代表廖燕群,教育暨青年局代表黎妙蘭,中華教育會常務理事李明基先生,天主教學校聯會代表郭華邦,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委員陳允熙。 評審工作由昨天下午兩時半開始,五名評委按照大會規定的標準,分別對各參加學校提交的報告和作品進行細緻的評比、反複討論,從參與活動的廣泛性,團隊合作,活動的效益和持續性、創意,美感和趣味、節能成效等進行評審,經過近七個小時的認真討論和研究後,最後評審出各個得獎項。稍後主辦單位將於7月16日舉行分享會暨頒奬禮,屆時除揭曉各得獎學校名單外,亦會邀請大獎得獎學校與各校分享活動成果,交流心得。
…
澳門毒品問題及禁毒工作現況
聯合國於1987年訂定每年的6月26日為“國際禁毒日”,提醒人們關注毒品問題,齊心協力對抗毒害。毒品問題幾乎影響著世界每一個角落,根據聯合國2009年世界禁毒報告指出,全球15-64 歲的人口於2008年至少吸毒一次的約有1.72 億至2.5億人。大麻仍然是被廣泛生產和使用最多的毒品。報告資料顯示,合成毒品例如安非他明類及搖頭丸等的生產和使用在發展中國家有明顯的增長。青少年是比較容易接觸毒品的年齡層,他們使用毒品的比率較一般群組更高達兩倍以上。 特區政府對禁毒工作非常重視,一直積極貫徹實行控制供應、減低需求和減低傷害的三大禁毒政策,以保障社會的安全和健康。在2008年中成立禁毒委員會,並於2009年7月設立關注青少年毒品問題工作小組,全面加強禁毒相關公共部門及民間團體之聯繫和緊密合作,促使所需的協調工作制度化,藉此動員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提升禁毒工作的成效。 綜觀澳門近年的毒品形勢,青少年販毒吸毒情況有上升的趨勢,新型毒品例如K仔肆意流入社區,情況令人憂慮,亦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司法警察局近年查獲的毒品種類仍以海洛因、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氯胺酮(俗稱K仔)、大麻、可卡因、硝基去氯安定(俗稱五仔)、氟咪唑安定(俗稱藍精靈)及麻黃鹼為主。2009年檢獲海洛因17,957克,較2008年的19,968克有所下降。同年,司法警察局拘捕與毒品有關的疑犯共302人,當中涉嫌販毒有130人,與2008年的131人相約,涉嫌吸毒的有170人,較2008年的218人下降了22 %。 2009年檢察院有關毒品案件統計數字顯示,立案偵查的毒品犯罪案件有 274 宗,較2008年的263宗增加了4.2%,檢控罪名共計258項,較往年的207項,增加了約24.6 %。 此外,為了能更全面掌握澳門的濫藥者狀況及濫藥趨勢,社會工作局於2009年正式推行電子化“澳門藥物濫用者中央登記系統”。 2009年參與填報的機構/單位共15個,包括7個相關的政府部門及8個民間團體。2009年共登記了626名吸毒者的資料,他們吸食的毒品以海洛因(俗稱白粉)最多,佔43.1%,其次是氯胺酮(K仔),佔29.7%,再次是冰毒,有9.6%;平均每一吸毒者每月在毒品上花費5,519澳門元;在626名被呈報的吸毒者中,只有一名表示有與他人共用針筒。 從登記系統所錄得的626名吸毒者中,有221名即約三分一(35.3%)是21歲以下的青少年,平均年齡為17.4歲,而第一次吸毒的平均年齡為14.8歲。所吸食毒品以氯胺酮為主(佔63.4%),其次是冰毒(16%),再次是搖頭丸(7%);其吸食的原因最多是受朋輩影響,佔41.1%,其次是好奇,佔19.4%,而吸毒的場所最多在D場/K場33.9%,其次是在朋友家中22.6%。 作為防治濫藥工作的其中一個專責部門,社會工作局近年因應毒品情勢的發展推出了一些新的策略,在減低供應和減低需求以外,進一步加入減低毒品傷害的政策措施,減低吸毒對個人和社會更大的傷害。在戒毒工作方面,社會工作局戒毒綜合服務中心於2009年共跟進434名戒毒者,當中新個案有89名。由於美沙酮維持治療及青少年服務的持續推展,戒毒門診服務的各項服務量相較2008年均有所上升。另外,因應近年青少年濫藥的情況,社會工作局亦致力在不同層面開展與青少年相關的戒毒服務;除了加大防治青少年濫藥的外展隊的資源,由外展社工與吸毒者或邊緣青少年建立關係,引導他們遠離毒品、重返正途外,亦針對濫藥青少年的家人展開支援服務。而因應第17/2009號法律《禁止不法生產、販賣和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的生效,社會工作局已加強與法務局社會重返廳及民間戒毒機構的合作,為需要戒毒治療的緩刑個案提供一系列完整且具連貫性的治療計劃,以強化戒毒康復的療效。在預防青少年濫藥方面,除設立系統化的禁毒課程,包括健康生活教育及智cool攻略,持續向各級學生提供禁毒訊息外,也藉著“青年禁毒活動獎勵計劃”鼓勵社區青年團體自行組織及策動各種禁毒活動,由青年人影響和教育青年人,希望提升預防濫藥的效果及擴展社區的預防網絡。為了進一步將預防濫藥的訊息帶入家庭,社工局於2009年9月開始推出一套名為“新一代健康成長”的家長教育課程,主要協助家長提升管教子女的能力,及早預防子女發生濫藥問題及危險行為等。與此同時,亦加強向學校老師、學生輔導員及醫護人員提供有關防治藥物依賴的培訓,並加入參觀本澳戒毒機構的跟進活動,以強化學員對戒毒工作及更新人士的認識,務求讓參加者能藉認知理論和實務工作結合,在其專業領域上發揮預防濫藥的效能。 本地的禁毒工作,在政府和民間組織合作下雖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毒品問題仍然不容忽視。無孔不入的運毒方式、精神科毒品肆虐、青少年濫藥問題等仍威脅著本地區,需要政府、家庭、學校及民間團體共同出謀獻策、互相協力,才能建立一個無毒的健康社區。
…